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灵活地“借疑促教”。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借疑促  相似文献   

2.
“两课”教学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的过程,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既有一般教学过程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两课”教学不仅受外界影响还要面临“信”与“疑”、“知”与“行”的矛盾。要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教师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时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获知始于生疑。疑,即疑问,疑惑;亦日疑义、疑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运用“四疑”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王金莲 《宁夏教育》2013,(12):56-56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存疑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达到“以疑促思维,借思激创新”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下面就以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实验前设疑“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设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凋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闯 《新疆教育》2013,(1):185-185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贵激疑     
常听有人用“有疑当场解,不带问号出课堂”,赞扬教师教得好。其实,这种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的传统观念,只能增长知识,不利于发展能力,培养开拓型人才。教贵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在“释疑”之后,再深入一步,有意让学生再生疑,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旧疑刚解,新疑又  相似文献   

9.
"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发展始于发现问题,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疑"为线,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疑”可以拨动思维之弦,可以为知识的学习助力,可以让课堂精彩纷呈。文章结合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从创“境”促疑、引“思”猜疑、借“探”析疑、以“结”传疑这4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以“疑”为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法“做中学”模式的学习评价应坚持目标、过程和主体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把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社会能力作为重点,通过多维度、多形式、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强化学习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整体活动中,课内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创新教育更是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新课标,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评价目标为轴心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大融合教育教学理念。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原则来系统优化设计教与学,能够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紧密检验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 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上科版教材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 ) ,属于社会课题类章节 ,课程内容不多 ,难度较低 ,但却有很大的教学弹性 ,课时安排为一节课。我认为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1.2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某种情境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可以以“疑”入境 ,以“理”入境 ,以“趣”入境 ,以“情”入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仅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不教也是教”。双方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有关质疑问难的教学,笔者见过不少课例,如《跳水》的变序质疑,《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抓关键词质疑,《她是我的朋友》对思想内容的质疑,《麻雀》结尾的拓展激疑……这些都是不错的质疑方法。但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诱出来,让“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偶然挖掘到某个思维训练点,巧设疑问或让学生质疑,就引学生发散开去,议一番,练一番,读一番,以为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是篇意趣横生、具有喜剧性的历史故事。我试着紧扣文章的“眼睛”——“借”字,进行尝试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顺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一)以“借”作垫,设疑激趣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改写的。“借而实不借,不借而借之”。是故事颇具喜剧性和波折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先介绍历史背景导入新课,进行审题,让学生找出题限  相似文献   

18.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以较短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使课堂教学效率步入高层次、高境界。它体现在通过利用学生心理上本能的好奇感与求知欲望。以“疑”制胜——善于设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以“巧”制胜——充分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巧妙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点拨”、“诱发”、“引爆”的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新”制胜——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自新课改后,数学教师开始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确立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概念严谨、逻辑严密的学科,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思考是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引趣激疑”教学的重点在“趣”和“疑”,路径为“引”和“激”,“引趣激疑”理念下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落实在趣味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上,借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叶圣陶老先生早在1977年12月为《中学语文》复刊号题词中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提倡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学习的过程就是“知疑——质疑——解惑”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