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这些年来对应试教育有了许多激烈深入的批判,但是对"应查教育"(我把各种检查晋级评比竞赛等等称为"应查教育")带来各种灾难性局面很少有过细致的分析,甚至没有人细心统计过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一年要接受的各类检查、评比、晋级项目到底有多少。有一位农村中心小学校长曾经告诉我,他所在的学校每个学期收到的各级有关部门的整改、检查、评比文件有300份之多。我粗略地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这类检查评比做了一个统计。对学校常见的检查、评估项目有:督导工作检  相似文献   

2.
时下,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多如牛毛、铺天盖地。这些检查评比往往关乎到学校的荣誉,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所以每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总是全力以赴地去应对。而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也不乏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校长带头,大小干部齐登场,全体老师共参与。  相似文献   

3.
是谁湖涂了?     
斯文 《科技文萃》2001,(3):186-187
五年级的小学生有点糊涂了:学校为了争取评上“文明学校”,关照学生,上级领导来开座 谈会时要如是说。例如,当被问到学校有没有乱收费、有没有体罚时,只能说“不”。在模 拟座谈会上,有的同学讲了几句真话,就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小学生在信中说,老师一方面 教育我们“一生一世做真人”,一方面却要我们在荣誉面前说假话。“我们真的被搞糊涂了 ”。 学校的老师也有点糊涂了:学校自然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从小说真话、做真 人。然而,学校能否评上“文明学校”确实关系到今后的发展。试想,倘若能评上等级,上 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就会认为学校办得好;由此,学生来源就会越来越多,办学条件就会越来 越好,对于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就会越来越有利。于是出现了“统一”学生思想的做法,甚 至于让学生说假话。老师真的也糊涂了。 学校的上级领导也有点糊涂了:开展种种评比活动,设置种种评比条件,原本就是为了激励 和促进各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可是,有些学校为了评比,竟不惜弄虚作假。于是,面对评比活动,上级领导真的也糊涂了 。 写到这里,笔者也糊涂了:不知究竟是谁糊涂了?  相似文献   

4.
教育检查本来是教育行政部门正常的工作职能之一,但是现如今,许多学校为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兴师动众搞突击,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教育检查已经失去了本意,被异化了。例如课表,很多学校的课表是双份的,一份给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尤其是接受检查时),上面什么都有,还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等,让人看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最近和学校一位朋友闲聊,说起了他的烦心事——做教育台账。时下,学校参加各种检查、评比都要精心准备教育台账,以此证明学校工作落实到位,且有成效。但让人头痛的是,大家为了不输在这一环节,有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倾向,每次都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一大摞台账所需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吕赟 《教书育人》2009,(1):36-36
教育检查本来是教育行政部门正常的工作职能之一,但是现如今,许多学校为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兴师动众搞突击,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教育检查已经失去了本意,被异化了.例如课表,很多学校的课表是双份的,一份给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尤其是接受检查时),上面什么都有,还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等,让人看了还真有点"眼前这所学校素质教育搞得非常扎实"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缘起:现今的学校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莫过于与教师工作业绩直接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评比.在人文化管理外衣的掩盖下,量化管理的模式正在愈演愈烈.我们不排除评比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样样都搞评比,甚至于非要比出个高低不可,有这个必要吗?我以为,这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误区了!某些常规的评比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方面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凡事推而广之,未必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教学质量的评比、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各项活动的评比,乃至于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等等,管理者乐此不疲,接受评比者叫苦连天.被评比者有时甚至为了获得比人家更多几分的好成绩而揠苗助长,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了过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短波     
永丰县教育工会采取培训指导、树立典型和检查评比等多种措施,狠抓教代会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全县53所中小学校按时召开了教代会,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的重大事项,架起职工与学校领导交流和沟通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9.
赵锋 《上海教育》2007,(10A):2-3
编辑部:最近和学校一位朋友闲聊,说起了他的烦心事——做教育台账。时下,学校参加各种检查、评比都要精心准备教育台账,以此证明学校工作落实到位,且有成效。但让人头痛的是,大家为了不输在这一环节,有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倾向,每次都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一大摞台账所需的材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学校接受检查评比的次数频繁,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不能聚精会神抓教育的重要阻碍。上海市教委日前宣布从2006学年起,将对检查评比加强归口管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评比从以往的近60项“砍”到15项,其中需要所有中小学校参与的仅3项。这是上海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教育行政行为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1.
辽宁渤海造船厂技工学校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教案检查评比工作于元月18日圆满结束。为了使全体教师认真准备教案、写好教案 ,以便备好课、上好课 ,渤船技校对25名任课教师的600余份教案进行了检查评比 ,并评出牛亚超等6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学校领导表示 :要把类似的检查评比活动常抓不懈 ,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辽宁渤船技校开展教案检查评比活动@徐长秋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0月20日至23日,惠州市教育局对市直学校的电教仪器工作进行了检查评比。评比组由市教育局领导,市电教站领导及部分教师、市直各校负责电教工作的领导组成。检查评比工作分两组进行,主要是对市一中至九中及惠州师范等十一所学校进行了“电化教育考评”和“实验室建设的检查评比”工作。检查重点放在电教仪器管理方面。检查组充分肯定了市直各学校在电教仪器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同时指出了各校存在的问题,要求今后子以解决。通过这次检查评比,提高了市直学校领导对电教仪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市直学校电化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13.
学校接受检查评比的次数频繁,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不能聚精会神抓教育的重要阻碍。上海市教委日前宣布从2006学年起,将对检查评比加强归口管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评比从以往的近60项“砍”到15项,其中需要所有中小学校参与的仅3项。这是上海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教育行政行为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中,教育的折腾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的检查、评比和验收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且存在随意性大、缺乏协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种额外负担,甚至已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中,教育的折腾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的检查、评比和验收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且存在随意性大、缺乏协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种额外负担,甚至已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一些地方政府部  相似文献   

16.
<正>时下,特别流行在微信里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项荣誉拉票。有的家长在朋友圈持续数日发微信为孩子拉票;还有的学校为了评比名次要求家长必须为学校微信投票,并让老师监督;甚至,还有的家长因微信投票没完成老师下达的指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不一而足。为帮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大费周章,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人们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培养孩子,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但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  相似文献   

17.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检查评比,对于改进办学条件,促进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陈校长和杨局长的争论表面上是学校和行政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本质上是学校和行政存在内在的冲突:学校尽量想摆脱行政的控制,试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行政努力想加强对学校的指导,以期学校能按其设想的路径成长。走进学校,你会感到学校对行政的抱怨越来越多:无休止的会议、无穷无尽的活动和数不清的检查、评比、验收等,让学校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其中有不少工作流于形式,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这样的控制和管理有过之而无不及(同一级教育行政部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题。但这与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压抑人性,压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因素及其效用是极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突出地表现在日下盛行的教育考核评比体系上。反思教育考核评比操作中的问题,克服追求教育“GDP”而导致的教育过程的“去人化”、“材料化”倾向,对在学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