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于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就社会公共环境而言,学校本身是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引起学生恐慌与不安。然而,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相差甚远,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极大危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完善立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在校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应用国家最多、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校园欺凌防范项目。该项目专为学校设计,有完善的欺凌调查问卷,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认证培训师,包含四个核心维度的内容,分别针对学校、班级、个人、社区不同层面实施具体的欺凌行为干预。学习挪威经验,有助于我国尽快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欺凌行为干预机制,提高教师处理欺凌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心理问题的疏导。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相似文献   

4.
班规能够协调、沟通、搭建个体与集体的行为关系,起着规范、约束、建构与优化个体行为的作用。很多班规的制定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合性、有效性。"调研准备、制定班规、调适完善"的系统设计有助于班规的优化。班规的制定是一个系统设计与调适的过程,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与参与权,才能发挥班规的规范与优化行为的价值。班规的制定要考虑以下几点:科学与有效、整合与系统、适切与认可、建构与生成,以让班规由死的条目走向活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事件因其恶性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校园欺凌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发生率。欺凌行为的发生,有欺凌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性的原因,治理欺凌行为需要对不同原因有充分理解。被欺凌者往往因为其与众不同而被欺凌,他们是被同情的对象,但是也正因为它们不自主地展现出心理弱势而"吸引"冲突的另一方欺凌自己。增强被欺凌者的自尊与自强,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欺凌事件。当三者都倡导自由、平等、支持、亲密等价值时,校园欺凌数量便会大大减少。治理校园欺凌,应当以问题为中心,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实施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受欺凌者年龄层次不断降低,欺凌性质不断恶性发展.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调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特质,主要欺凌行为以及初中生对欺凌的认识、态度等,有助于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为此,对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触碰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开展"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课题研究,可以了解平桂区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成因,期望能对校园欺凌事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共建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1.
班规,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必不可少的"助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会让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本文通过案例阐述了在实施班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如何发挥班规评价机制的作用等问题,让班规执行更加科学有效,让班级管理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频发的态势促使我们对这类事件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的方案。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的早期的"欺凌"行为的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幼儿园的全面教育开始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相似文献   

13.
在《芬兰基础教育法案》的基础上,芬兰实施了全国性的KiVa反欺凌项目.KiVa项目包含预防性教育的"普遍行为"和制止欺凌案件的"特殊行为".KiVa项目通过建立KiVa项目组和学校项目组网,向教师提供反欺凌培训、设备和材料,改变旁观者角色,向家长提供反欺凌指导,积极解决网络欺凌.该项目还提供反欺凌课程、网络游戏和"反欺凌街道"论坛,有效预防和处理了欺凌行为,增加了对受害者的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负面的事件和信息也以幂次方的速度向外扩展。在这一时间点上,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从言语欺凌、行为欺凌到现在所谓的"心灵欺凌"上,其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的广泛、传播速度也更加的快速。使得,现如今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和代价越来越大,从欺凌行为上升到刑事责任的犯罪。让更多的家庭无法承受欺凌的后果,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的家庭。  相似文献   

16.
2017年4月24日,云南红河县发生了一起影响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使得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欺凌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一部分社会舆论认为校园欺凌已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且与其危害性相比,对行为人因其未成年人的身份而处罚明显过轻,进而提出严惩校园欺凌的主张。但面对社会问题应注重客观分析,尤其应避免情绪化立法。理性看待校园欺凌现象,正确认识"风险社会"理论,应适当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使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行为可归结于偏差行为,其成因源自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时,文化社会学成因理论更具有理论解释力.校园欺凌可能产生于风险社会中社会结构的紊乱、个体对紧张情绪的不合规缓释、低阶层群体遭遇主流文化排斥等社会结构成因,并深受个体对它者欺凌行为的习得、个体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过低等社会交互过程成因影响,同时也与个体遭遇标签化和污名化、校园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稀缺资源的冲突等社会反应成因有关.基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可通过恢复"和谐化"的校园形态、营造"友好型"的校园氛围、转向"包容式"的欺凌治理范式等治理思路以消解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性在教育领域或范畴中的呈现或具体化。教育现代性价值诉求即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真、善、美和主体性的自由"为最高原则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受害-欺凌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道德脱离"的理论框架,展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受害转向欺凌的行为过程以及行为转变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他们在遭遇欺凌后,经历与传统受害者分离、责任转移和欺凌行为正常化的三个道德脱离过程,习得了欺凌行为正常化与合理化的行为解读,从而完成从受害到欺凌的行为转换.校园欺凌治理不在于惩罚欺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生欺凌问题的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一问题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整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农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发生学生欺凌的原因也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被欺凌者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欺凌者的行为缺乏管教,旁观者的视而不见。治理农村学生欺凌事件,应该将上述三种原因作为依据,从三方面来进行,即提高农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学会寻求帮助,普及农村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学生的良好美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