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课文精析】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借景抒情,吟咏赞美了祖国的壮丽美景与奇异河山。首先,《壶口瀑布》的表达艺术表现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第1自然段,作者起笔就写曾“两次”去壶口——“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这个句子的作用很丰富,特别是“两次”一词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第2自然段,是对“两次”去壶口的照应,“第一次”写了雨季去壶口瀑布的观览,略写了壶口瀑布的威势,为写“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作铺垫。  相似文献   

2.
《壶口瀑布》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梁衡观“真景物”而抒其“真感情”、写其“真哲思”,通过由外而内、由次及主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景即情再即理的符合思维导向的顺承性表达设计,以凝练自然的语言揭示出“磨难塑就个性”的深刻哲理,体现出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应有的立意、构思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3.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中国目前发行的大额人民币中,50元面额的人民币上就有它那气势磅礴的形象”。——《黄河魂》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黄河,人们感慨最多的就是那博大恢弘、威严壮阔的气势,萦绕在耳畔脑际的也多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越与亢奋。而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给人的不仅仅是那种强烈雄壮气势的震撼,更有着对亘古已久、奔流不息的黄河之魂的全新认知与深层感悟。这认知与感悟积淀于心灵深处,酝酿弥久,体验犹深,一经触碰撞击,便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壶口瀑布》是作者心灵与黄河撞击的一场盛大摆渡。  相似文献   

5.
教材第八册,我们学过《黄河魂》和《镜泊湖》,壶口瀑布的磅礴动人心魄和镜泊湖的绮丽动人心弦,令人向往。本期“语文俱乐部”中介绍了《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文中部分瀑布美景就在“放眼看世界”,各色瀑布美景, 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6.
在教材第八册,我们学过《黄河魂》和《镜泊湖》,壶口瀑布的磅礴动人心魄和镜泊湖的绮丽动人心弦,令人向往。其实,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最著名的十大瀑布除了壶口瀑布和镜泊湖瀑布外,还有——  相似文献   

7.
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美都出台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 数与代数” 领域两国标准有异有同,有优有劣.与美国《标准》相比,中国《标准》偏重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学目标的重心在“ 双基”,包含内容更广,教学要求更深;在案例支持上,中国《标准》显得过于简单.“ 数与代数” 领域的教学应注意:以“ 模式” 为平台,加强代数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 数与代数” 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正>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游记,风格与写法各异,但又都基本符合"游记"的特点,既"守正"又"创新",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更好地了解游记这一文体。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思,提升对游记的认识,进而会写游记。《壶口瀑布》分别写了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两次游历,通过不同时间的选择和视角的变换,  相似文献   

9.
入道之序在学术思想传承上异常重要,朱熹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说为后世求学理学者建构了入门之阶,此朱学化的治学之道链接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沟堑.中国历代程朱学者对“朱子阶梯说”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广泛传播,史上《近思录》大量注本、续仿编本,又成为此书的辅助阶梯,不断满足着各时代学者登阶之需,衍生出的阶梯说新构想为人们提供了多条“入道之阶”.理学传入东亚后,《近思录》长期在朝鲜半岛、日本享受着“经典”待遇,其朱子学者不断赞许《近思录》的入道功用,所构建的本土化朱子学阶梯为理学广泛传播发挥了积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素瑶 《考试周刊》2009,(29):161-16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历史与社会》学科客观上存在的特殊性,使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作者把这类现象通称为绝缘体,并总结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经验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转变绝缘体的良方:首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在主观上不想再“绝缘”;其次,在课堂上,改善教学环境,在客观上让“绝缘体”不再“绝缘”;最后。以作业为切口。让“绝缘体”拒绝“绝缘”,旨在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本学科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壶口瀑布》一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文体思维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在对字词句的细细品咂中,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促其也读懂“这一类”,读懂“这一篇”。同时,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出发,在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重点:1郾想象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2郾理解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集中体现。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壶口瀑布的录像带《黄河大合唱》摇光盘教学过程:一、激发  相似文献   

13.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14.
看了2003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上陈君堂先生的《论〈我与地坛〉的人生感悟》(以下简称《论》文),笔者有些不同意见略述于下。陈先生在文中称:“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作者在人生感悟中刻意流露的宿命论思想”,并分三个标题展开论述:“一、特意安排的宿命论框架”,“二、特意表达的宿命论思想”,“三、与宿命论思想矛盾的碰撞”。笔者恰恰以为《我与地坛》特意安排的框架所流露的并非宿命论思想,而是独到深刻的人生思考,当然也没有所谓“与宿命论思想矛盾的碰撞”;不是美中不足,而是大美之极。《论》文以《我与地坛》中“宿命”“上帝”…  相似文献   

15.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科学》曾有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抹上黑”与“抹去黑”——兼论“民主监督”》。文章开头写道:  相似文献   

18.
<正>《壶口瀑布》是统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相似文献   

19.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之“说”是以某种具体文本为前提的,“规谏”意义上的“说”所指向的对象是世俗的权力阶层.这些“说”的各种具体言说行为形成不同的文本,即仪式文本、解经文本及语类文本.《汉志》所录先秦小说在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三种属于先秦的解经“说”体;二是《青史子》、《师旷》、《天乙》近于先秦祝官之“说”体;三是《周考》、《百家》近于先秦规谏意义上的“说”体;四是《务成子》、《宋子》属于先秦子书.《汉志》的这种分类其实是将“小说家”的学派观念与“说体”的文体观念杂糅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架构的高校《政治经济学》是具有指导地位的一门课程,却面临着日渐弱化的趋势;这一课程理论层面的重要性及基础性地位与现实层面弱化局势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悖论”局面.造成这一课程“悖论”境遇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化解《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困境,不仅需要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变革与创新,而且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复归这一课程应有的指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