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娅  胡敏 《中国名城》2011,(8):26-30
从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国内外遗产保护的趋势入手,认为虽然名城保护中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面临很好的机遇。文章分析认为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生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在名城保护中应当实行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和广泛参与的三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以及基于上述原则的保护方法。最后,文章通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性为研究视角,以广西灵山大卢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方式分析社区居民对历史和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及层次,探讨文化自觉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指出大卢村文化遗产保护需增强社区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塑造积极的保护文化氛围,扩大居民对文化遗产旅游地保护的接触度,并提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日常生活相联系,使文化遗产保护变为居民日常行为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文化遗产本身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对其进行保护,要求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荣启 《文化学刊》2012,(5):117-122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审慎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走正确的生产性保护之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包含着多样的文化源流与多彩的人文魅力,然而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却面临诸多难题。为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调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以人为本,积极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战略提升,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纳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等,才能促使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的心理传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和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民众性、民生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近几年,我国逐渐开始关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研究发现,高度社会化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大利模式"实质为中央政府权力下放,各地方政府主导与"文物监督人"及"遗产领养人"共同保护,该模式使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通过解读"意大利模式"并对比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提出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满族农耕文化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满族农耕文化带来了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满族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促进其保护和发展。满族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及传统和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耕效率,但也带来环境问题。满族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满族农耕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吉林省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丽丹 《文化学刊》2010,(5):170-175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后劲缺乏的现实困境,其根源在于保护主体的错位和缺位,即俗民自主、自愿、有效参与保护不足,没有形成俗民自我创造、自我传承、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自组织保护机制,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计和实践对此缺少应有的关注。引入自组织理论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行检视,对俗民自组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组织保护机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合理、可行的分析框架和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对历史的记录,对现代人而言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积极进行有机更新。通过调研的方法,依托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结合商丘的文化遗产状况分析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建设过程的自身优势以及在发展文化旅游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文化旅游建设需要管理者积极转变思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提供相关服务;进行部门合作,规范管理;政府给与产业政策倾斜,多产业融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商丘古城旅游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大尺度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初步分析了遗产区域化保护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就大运河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文化遗产区域化保护不仅是保护理念、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The Spring Fiestas in Seville (Spain) (SF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events in the city each year. The present paper pursues two aims. The first is to characterize the SFS as a new prototype of a complex cultural good that expresses the link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 in which they live based on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through popular celebrations. The second goal is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that shape attendance intensity by estimating a zero-truncated count data model using a unique dataset of attendees at the SFS in 2009.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ttendanc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variables reflecting knowledge, institutional links,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perceived external benefits generated by the existence of the SF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exploring participation in popular celebrations, a field of inquiry that to date is extremely limited in cultural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行政架构与法律制度的差异,较之于国际几大著名湾区和国内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更显出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政策叠加优势在开拓了粤港澳产业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性融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粤澳旅游合作"先行先试"安排的梳理,阐明粤澳进一步深化旅游合作的政策叠加优势,从而促进粤澳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新高地、新业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large strand of literature studies the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to attract tourists, while a rich bulk of studies on cultural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ourism flows on the demand for culture. Another aspect worth investigating relates to the link between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Ds), as a higher cultural participation in an area could boost the perform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so far, this issue has been disregard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is paper aims at filling this gap. Specifically, it studies the effect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on TDs’ performance using a conditional efficiency approach that ensures robust inference 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employ data on the Italian regions for the period 2004–2010, and we explore the role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for tourism by using several indicators. Our findings offer empirical support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nd, thus, suggest that public cultural policies might also boost the efficiency of the tourism sector.  相似文献   

16.
景观地图与社区地图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具,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本地景观、展示地方价值、识别发展问题,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遗产价值传播。地图工具伴随生态博物馆实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意大利实践中的地图工具进行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总结经验要点,并结合国内实践相关问题,提出促进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启示:地图工具能够有效增强居民对本地景观价值的意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议题;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应有更多文化景观视角研究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不断增长的开发压力,越来越多的历史城镇空间景观遭到新建项目的威胁与破坏,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尝试以景观视角解读当前发展对于历史城镇的影响。借由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HUL方法形成过程与内涵,明确其特点与进步所在,并在研究黎巴嫩提尔古城保护案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HUL方法所提出的工作手段,即知识和规划手段、公众参与手段、监管制度与财务手段,进而针对我国历史城镇的问题与诉求,从重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强调历史层积、协调发展历史城镇和文化旅游、加强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的规划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历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与实践难题。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历史村镇保护存在规划体系不健全、文化底蕴单薄、缺乏全面社会技术支撑等诸多问题。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名村名镇调研,总结了其在推进文化村镇保护中一些好的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色彩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保护城市建成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以及协调城市传统风貌区与周边建成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视知觉理论,结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要求,划定风貌区周边片区色彩景观研究范围。从色彩景观评价和认知维度,采用MATLAB平台自拟程序量化方式和公众参与社会调查方法,分析研究片区范围内,城市色彩景观结构及建筑色彩。研究发现片区色彩整体统一,但局部色彩不协调、单栋建筑色彩突出,进而提出风貌区周边色彩景观整体控制、点状更新及分类实施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