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发展模式背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处于危机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观,也是一种伦理观,它要求以伦理的观点来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以伦理的规范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对自然界采取伦理的、尊重的、保护的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是出现于 2 0世纪 6 0至 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传统伦理相比较 ,它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道德对象、善恶标准等方面都有所超越 ,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把伦理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如何现实地建构生态伦理学自身的规范体系成为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政治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一种实践方式,它涉及到政治、生态、道德三个方面,是把政治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生态伦理在不断创新,20世纪的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其典型代表,政治生态伦理的价值也一直在创新,其现代价值就是生态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文明范式的提出。科学地揭示政治生态伦理的思想传统、发展形式和现代价值,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近代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后果表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我国当前亟需转变发展理念,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发展观,这既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由我国社会与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发展任务所决定的。促进人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而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代生态伦理学至今无法从理论上确立自然的伦理主体性,亟须论证一种超出传统人际伦理学又基于人文主体的善。流行美学的人化自然论的自然美观存在着人类中心论的偏失。康德“对自然美直接的兴趣”具有多重当代意义。自然美包含着自然主体亦即客观自然目的“信念”,它既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为生态伦理学提供逻辑大前提与经验基础的善。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构成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人类的生存质量。当代生态文学批评要求在伦理关怀上从高傲自大的人拓展到饱受剥削和迫害的自然。而动物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媒介,动物意象在玛丽安·摩尔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摩尔以此来倡导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动物应回归自然,要像某些动物一样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向我们展示她所理解的生态预警及对生命的敬畏,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影响。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是对过去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与扬弃,更是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逐步实现了发展观的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凸显了"人"的价值与地位;促使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加快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发展观是人们对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就目前人类主要经历了三种发展范式的演进。三个阶段的发展观在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效率公平关系的解读上来说都是一个组件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比较,三个阶段的发展范式,对于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生态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尊重和对非美的认同等伦理价值。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尽量保持事物原生态。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中以及旅游景点开发和园林艺术设计中等要坚持原生态发展观,注意保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使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绿色经济"发展观是一种以协调生态关系为基础,保护消费者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经济发展观,其预示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了知识界的争论,生态伦理学则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学",这一理论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的主流,西方伦理学正式诞生,并在60—7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生态伦理学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热点。但是,随着对生态伦理学的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学逐渐出现各种流派和各种观点,而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客观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成为了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哲学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从人类本性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提高到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理论高度,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提出了"和谐社会".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深层意蕴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伦理从这一要求出发,在处理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主体性以及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与整体思维方式等关系上超越了传统经济伦理,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持续、和谐的发展。因而,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经济伦理的超越性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经济是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话题,二者的关系也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樊浩先生在其《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一书中指出了两者对立的一面,又论证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樊浩先生的"生态合理性"描绘了伦理与经济和谐相生、内在统一的价值图景。可谓匠心独运,不囿俗套,令人耳目一新,回味良久。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18.
彝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三个层面试构建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模式,力求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彝族传统体育从自然发展观到人文发展观的认识基础:其一是建立以民族运动会为契机的"现代体育发展观",借鉴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是建立旅游者自主参与和观赏、作为彝族节日庆典(如火把节和彝族年)的重要活动内容和以毕摩文化相交融的"文化产业开发观",实现以现代经济手段促进彝族传统体育资源向产业化的转变;其三是建立在老百姓生产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民族文化教育与承传和地方民俗活动内容的"原生常态培育观",实现彝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类学一直立足文化视野,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的"文化区域研究"理论可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化发展政策提供理想的研究范式,以此为视角,结合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结构论等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政策进行思辨性综合研究,结论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区域与社会结构下,传承了一种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生态文化伦理,折射出生态化开发的政策逻辑,以此为参照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行政策制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民族生态文化创造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马纳瓦卡"系列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统治与征服的生态伦理危机,批判了危机背后的强权意识形态,强调建立人类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平等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社会.从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出发,解读了劳伦斯作品中描写和揭示的现代社会中加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并对作品中一系列女主人公的命运和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