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益劳动是当前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教育活动。学院从1992年起开设公益劳动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在参加劳动的同时涵养道德,不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还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历练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起体系完整、特色突出、管理模式独树一帜的长效运行体系,该体系面向全体本专科生,构建课堂内外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技能提升共创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大多数中小学进行的劳动教育也还是处于低层次教育,如重视低年级的劳动教育,忽视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的劳动教育;重视安排校内的公益劳动,如卫生大扫除,忽视参加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劳动;重视学生在劳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出勤、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通过在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劳动技术教育建设北京市教育局姬向群1987年以前,北京市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比较薄弱,劳动技术课列入课表的学校不多,大多数学校只是安排一些公益劳动或建校劳动,也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不具备开设劳动技术课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只满足于在劳技课上讲讲做做,途径比较单一。从我校的实践来看,通过多途径进行劳动教育,则是行之有效的。一、利用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劳动,不计报酬,具有极强的教育世。校内公益劳动有:擦黑板、扫地、擦玻璃、抹桌椅、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等。校外公益劳动有:为烈军属、五保户做好事,到车站等公共场所服务,擦洗马路护栏,维持交通秩序等。我校长年开展公益劳动,已经制度化,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郏县教育局王庆善、王正亮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学生参加劳动,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体力适宜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完成劳动任务,从而锻炼体质、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完整的劳动教育不可能在教室内完成,它必须与公益的或社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7.
青年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点人群。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些同学对国家的理解比较抽象;有些同学对服务人民缺乏深刻认识;有些同学的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有些同学的法纪观念亟待加强,如此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史教育,开展劳动观,法纪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规范》第五条: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习惯。《规范》第五条提出了我们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忽略或重视不够的一个问题,即劳动教育问题。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他们将来职业各异、岗位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相同的,那就是他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劳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对12所高校的近3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劳动价值认知及劳动教育影响因素方面的信息。分析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个体参与公益和社会劳动的途径缺失;个体参与劳动的意识与家庭中子女数量、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文章提出突出劳动教育的双重特点,明确“双W双H”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三体联动”考核反馈系统,以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道德养成、成长成才和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了五条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途径: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公益实践;营造环境氛围;建立激励表彰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公益要素的融入,以人人公益的公共性理念提升劳动教育思政价值,以面向真实环境和创新学习方法实现高水平劳动教育,围绕学习者公益人格培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人才培养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应将公益性要素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构建公益性劳动教育体系,使得劳动教育目标更具体、形式更多样、资源载体更充分,以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公益性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借鉴志愿公益教育的成果,围绕公益人格培育改进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吸纳和转化符合劳动教育要求的师资、课程、志趣社团、实践基地等,有效依托基础课程、应用课程、前沿课程的显性课程,结合学生社团、公益服务、公益双创的实践课程,探索改进新型评价方式,完善校内外公益劳动育人联动和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公益队伍,完善大学校园公益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动力不足,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在公益活动的制度设计,统一公益社团的管理机关,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加强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论文通过问卷法共调查1200名被试,结果表明:公益创业前,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具有创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非常少。同时,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整体上是很低的。为此,要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前的创业训练,开展以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校对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目前,我校设有农场、教具仪器厂、印刷厂,供学生从事农业、教具仪器的制作和印刷方面的劳动。此外还组织他们养猪、养鱼、养蚕,再有就是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社会公益劳动(包括校内清洁卫生等劳动)。我校的各项生产劳动,都有指导老师负责具体指导,班主任跟班劳动,并有科任老师参加。这些老师都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劳动时间,目前规定为每周四小时,其中一小时作为分散的进行公益劳动的时间,其余三小时排在一个下午,作为生产劳动课,排入课程表。生产劳动课的指导老师,按照上级指示,结合学校情况和当前生产需要确定教材,订出课时计划,备课、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单纯地依靠高校单方面支持是完全不够的,政府及共青团组织、企业及公益组织、高校及团学组织、网络等新兴技术等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助推器,共同的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各方面社会支持关系的粘合剂,广泛的认知支持、积极的情感支持、有效的行为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的动力源,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支持关系应当在共同的社会责任基础上构建多元性的社会支持体系,助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形式。我注意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以及看图书等等,并在活动中进行教育。我领导学生在课余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妮 《成才之路》2023,(28):141-144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得探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显得尤为必要。文章指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实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卢宁 《教育与职业》2005,(27):23-24
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与两个市场相连接,一个是在高等学校入口处的教育机会市场,在此通过教育选拔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个是在高等学校出口处的职业劳动市场,在这里大学生通过社会的职业选拔,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步入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劳动的社会现象,它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的职业选拔两种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19.
支敏  孙晶 《中华家教》2023,(1):75-81
家庭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家庭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路径之一。家庭劳动教育重视的劳动认知、情感、能力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具有内在关联性。具体而言,一方面,家庭可以为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提供教育实践场域;另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教育观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家庭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桂碧 《甘肃教育》2023,(17):25-29
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具有一致的价值趋向。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是青年大学生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涵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的可靠途径;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跑好“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是青年大学生增强劳动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文章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与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