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从康德的生平和其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土壤入手,分析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出发论证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认识能力的能动性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康德的哲学教育思想为近代中国开展"德育"、"智育"、"美育"提供了哲学依据,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儒学史上,孔子最先论及了知行问题。他的知行理论涉及道德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对其道德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所蕴涵的认识论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其道德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和纲领,是王阳明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道德论观点的集中概括和反映,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一哲学命题,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王阳明哲学体系的结构、形态并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6.
有关康德哲学的重心问题,有人认为主要倾向在认识论方面。本文则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优先”理论出发,推出道德高于知识;并串联起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指出康德哲学的重心实际上在于研究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做到意志自律,即做个道德的人。并由此对当前的世界秩序提出道德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OECD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分类是工具论的,而非哲学认论的。从哲学认识论角度重新考察知识的分类,可从更深层次发现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具有理性的、合理的、理想的三维基元结构,从而建立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知识分类学。  相似文献   

9.
教育哲学是欧克肖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欧克肖特提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学生成人;在知识论上,他对技术理性的知识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倡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并存;在学习方式上,他提出了学习场域的概念,强调对人类知识的追求;在教育方法上,他强调教育"对话"和"暗示"。欧克肖特的教育哲学对当下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启示是:教育创新应基于传统,要建立一种学习场域,并注重暗示、想象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儒家道德哲学是一种以道德为入路的哲学,是以国计民生为其思考和行动根本出发点和主要关注焦点的哲学。以民为本是它的根本宗旨,道德本位是它的主要标志,经世致用是它一以贯之的精髓所在。由此而构建了宏伟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哲学体系。儒家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及其普世价值,在当前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凸显出重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应该在批判中借鉴,研究中利用,而不能盲目照搬。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要与即内在即超越的儒家道德哲学结合起来,避免德育庸俗化和空泛化两个极端,以消解当前的德育危机。  相似文献   

13.
“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传统知性论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德育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范式以道德知识和生活育德的新建构为基础,以在实践中整合为途径,通过“知、博、意、行”的融合和德育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促进道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生成,实现对人的整体性塑造。  相似文献   

14.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德育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络,由片面的"政治人"、"经济人"导向向新时期的"和谐人"的导向演进,并由此影响了德育实施方式。新时期高校德育只有立足于把相关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传授、习得和践履同大学生的个体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整合人存在的多样性,才能使人获得人性的丰满,达至"和谐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As a wa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another distinctive way of relating philosophy to education for the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Recasting philosophical skepticism, which has been dismissed by Dewey and Rorty in their critiques of modern epistemology, it explores whether Cavell's ro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it can allow us to conceive of skepticism as an exemplary practice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internal to the learner. This opens up the possibility of viewing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congenial to other humanities like literature or religious studies, rather than to social sciences as usual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庄子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一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一种是关于自然的知识。针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差异,老庄提出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20.
巴门尼德的道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推断知识的对象,其逻辑基础是真理符合论:哲学诗分两部分:知识论和自然哲学:知识论包括论几何学和论物理学:自然哲学包括:论空间、论物体和论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