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校质疑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编校质疑,是指图书责任编辑(以下简称责编)、审稿者、校对人员和质检人员就书稿中的某些疑似错误或疏漏的内容提出疑问,提交作者和责编甄别、确认并解决的过程。显性错误易改,隐性差错难辨。出版社建立健全编校质疑机制,将有效地促进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陈红 《科技与出版》2012,(10):58-60
校对质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就什么是"疑"、为什么会存在"疑"、校对是否要质疑、校对如何质疑及质疑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校对质疑正误的判断及处理是科技书稿校样处理的主要内容,编辑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校对质疑,对提高科技书稿内容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家凤 《传媒观察》2007,(11):60-60
校对规程里置疑的定位不明确在报刊校对工作的实际状况里,置疑是一种早已有之、但没有明确界定其价值的方法。置疑实际上就是指,校对文样时遇到字词文法明显错误以外的问题,有疑问而不能确定,或有疑问的内容超出其校改责任范围,向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6.
陈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对校对质量 的影响》(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对的职责范围作了肯定,承认校对的行为准则是:“其一,是忠实于原稿,即原稿怎样校样也必然怎样;其二,是对原稿错,校对有权提出疑问,但按常规是无权修改的。”校对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编辑的劳动和对原文的处理”。可是在谈到如何看待见报差错时,陈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把校对的职责范围无限扩大了,把不是校对的过错也加到了校对的头上,所列举的事实之逻辑是编辑出错,校对负责;编辑生病,校对吃药;校对是个泔水缸,谁…  相似文献   

7.
针对图书质量滑坡的现状,从校对工作实际出发,加强校对质疑,全面提高校对质量,是当前确保图书质量的重要对策,也是出版现代化形势发展对校对工作的新要求。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是分是合怎取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书稿磁盘化形势下出现的编校合一的主张,出版界的相当一些人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为了保证图书质量,绝不可实行编校合一,相反应该加强校对科室,提升校对功能.笔者对此尚存困惑,提出以下疑问,求教于出版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赵茜 《编辑学报》2009,21(5):416-417
为提高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校对质量和效率,提出规则法、对照法、常识法、质疑法等4种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以期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减少参考文献著录差错.  相似文献   

10.
优秀校对要善于对原稿提出质疑,发现疏漏及时与编辑沟通并改正,避免见报后出现差错。本文对优秀校对必须具备的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校对,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扎实的业务技能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科技期刊中图、表的校对质量和效率,提出初查法、质疑法、常识法,3种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以提高编辑的质量,降低图、表的差错率,以提高图表的正确性、规范性、美观性。  相似文献   

13.
编辑读校——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读校(或称编辑者校对)是其重要一环。近年来,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编辑对读校工作不予重视或者说忽视读校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编辑读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改校样,参与校对,主要任务是检查校对人员的校对情况,并解决他们在校对过程中提出的质疑;二是校读清样,即对付印前的清样从形式到内容作一次全面检查。尽管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提法在目前的出版界不尽一致,也丝毫不影响“读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在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必要性。为此,国家出版  相似文献   

14.
出版渐趋网络化的形势下,校对从"校异同"为主扩展到"校是非"为主,从依照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这就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要认真辨别讹误并质疑,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相似文献   

15.
校对工作有最初的规律可循,那就是忠实原稿,规范文字,但一个校对工作者的责任似乎不止于此。我在一年多的校对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校对人员除了要遵循职业习惯工作,还要具备为读者负责的感情色彩,要以第一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书稿,对书稿中的不尽合理处提出疑问,善于处理,使之更臻完美。要达到这一目的,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要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敏锐的语言感觉;二、要有认真负责、不厌其烦的工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宋春燕  王菊香 《编辑学报》2012,24(3):249-249
针对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较高的情况,提出了核查与校对参考文献的方法:在编辑加工时重视参考文献著录审核和加工;在校对阶段,可运用通读、前后对照、熟记业务内常用信息、利用常识质疑等方法,做好参考文献的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18.
调度,从字面上来讲,就是管理并安排好生产任务和人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科学地、合理地完成单位的总体任务。校对调度既有一般调度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它确实是一门艺术。 一、校对调度要做优秀的“二传手” “二传手”是排球比赛中贯彻教练意图的灵魂人物,他在整个球赛中发挥得好或坏,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校对调度也要像“二传手”那样,做到:1.贯彻领导意图;2.了解书稿的性质、难易;3.了解每位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的各自风格和特点。其中第三点尤为重要。我们上海科技出版社校对科共有二十几位校对人员,到底哪些校对属于理校型;哪些校对属于机械校型;哪些校对属于两者混合型?需要到实践中去摸索和了解清楚,才能合理地调配人员,保证校对质量。通过十几年实践的摸索和了解,我发现,我社的校对人员大致可分五种类型:(1)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善于提出原稿疑问,理解力和“校是非”能力较强;(2)工作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善于扣住原稿,“校异同”比较出色;(3)外语水平较高,对外文抄写识别有特长,善于发现原稿外语方面的错漏;(4)虽能扣住文字、  相似文献   

19.
现代校对中的"校异同"是要求校对者忠实于原稿,改正校样与原稿不符产生的差错,做到"对原稿负责";"校是非"是要求校对者发现原稿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进行校改或提出质疑,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20.
崔青峰 《出版广角》2013,(10):78-79
图书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图书质量的竞争,校对是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当前图书出版过程中弱化校对工作或编校合一的趋势,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分析校对的功能和作用,在总结校对岗位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校对岗位管理的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