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外阅读课上,有个学生捧着一本读物来问我:"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正在批改作业,扭头一看,原来他问的是关于文章作者的简介。文章的下侧分明地印着"作者×××(19××—)当代作家。"我告诉他:"这是介绍文章作者的文字,自己看看就行。"  相似文献   

2.
×××同学问:《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扣住“熊皮手套”这根线索集中写阿婆的手。那么,文章为什么不以“熊皮手套”或“阿婆的手”作标题?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因为它已涉及了文章构思、剪裁和立意。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部分,这部分的“回忆”确实扣住“熊皮手套”这条线索,前后直接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四处。在叙写回忆时,确实也多次写到阿婆的手,作者把几年来阿婆对孩子的疼爱,孩子对阿婆的疼爱,都浓缩在简  相似文献   

3.
熊益军 《班主任》2013,(2):35-35
小A行为散漫,经常拖拉作业,尤其怕写作文。一次作文课,小A实在“被逼无奈”,竞抄袭一篇文章应付了事。放学后,我叫小A到办公室,问他为何要抄袭别人的文章,小A说自己不会写。我又问:“那你为何要抄这篇而不是其他文章呢?”小A怯怯地回答:“因为这篇写得好,我喜欢这篇文章。”我的心一动,赶紧问:“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做一个战士     
<正>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相似文献   

5.
问:在《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镜头栏目里看到一篇《鱼儿为何翔浅底》的文章,作者在分析“鱼翔浅底”中的“翔”字运用之妙的时候提到这是移就的修辞。作者还给出了该修辞的定义: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从定义来看“翔”字不是一个修饰语.而是一个在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从这点来看和移就有别。我觉得“翔”字与另一种修辞——比拟中的拟物很类似。  相似文献   

6.
生问:在《我的信念》一文中,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腊八粥》一文中孩子们说煮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周总理,这点触及了作者的心思,文章最后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含着泪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这是文章感情的高潮。这一“无声”的结尾,胜过许多有声的语言,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可有位教师教到这里问学生:如果作者“说”,会说什么?课堂出现了冷场。有两个学生勉强说:“你们纪念周总理是对的。”  相似文献   

8.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9.
天生辽阔     
旅人自大西北归来,带回三大堆照片。我拿起其中的一幅:古老的天地间,有一圈方方正正的土砌围墙。我问:“这是什么遗迹?”他说:“这是当地民宅。”我问:“只见围墙,房子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色?本文读来生动亲切,这与作者运用特殊的写景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起来说,作者写景,不仅能如实地描述所见景物,而且掺入了主观想象和感情因素。文章在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以下三种写法:一是直接抒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写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今天读的这篇文章《爸爸上学啦》就讲的是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从来不做饭的爸爸居然正在烧菜,“我”想一定有什么事,就问爸爸。爸爸高兴地说:“我要上学啦!”文章赞扬了作者的爸爸热爱学习的好品质。读完文章,我明白了,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小作者的爸爸都快40岁了,还对知识如饥似渴,更何况我们呢?上学多好啊!上学既能让我们学到  相似文献   

12.
张刚 《班主任》2023,(1):52-53
<正>放学后,小琪来到我的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表示想向我请两天假。“怎么了?身体不舒服?”我关切地问。小琪摇了摇头。“那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她仍是摇头。我接着又问:“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琪扭捏了半天才说:“我想请假到南京去参加王×博的歌友会。”原来,小琪是明星王×博的忠实“粉丝”,过几天王×博在南京要召开歌友会,小琪也想拿着签名本去和王×博见面拍照。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这个微博很给力:某重点大学新生宿舍里,四位新生轮流向室友介绍自己。“我叫×××,高考650分,来自山东。”“我叫×××,高考635分,来自浙江。”“我叫××,高考630分,来自河北。”“我叫××,高考490分,我来自……”“北京!”其余三人异口同声道。北京人奇怪地问:“咦,你们怎么知道呢?”  相似文献   

14.
情境一: 生:我想老师要问的问题是“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西门豹这个人物的特点来总结。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给孩子们调座位。当我调了几个小朋友的座位后,孙××小朋友对我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也调调座位呢?”我问:“为什么呀?”她用略带渴求的口吻说:“我想和小朋友们挨着坐。”孙××是我班比较调皮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她的状。因此,我们就把她...  相似文献   

16.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17.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童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决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如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的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直接进入正题,提示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迁移仿写这样的开头,如有位学生在《助人为乐的王明》一文中这样开头:“我的同学王明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这句话开头就交代了王明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如同待在云里雾里半天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8.
事情起源于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家长会。会开得很成功,可没想到会后王××的妈妈找到我,手里拿着几张卷子,着急地对我说:“张老师,这孩子怎么回事?班级的六项评比成绩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位子里的这几张卷子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我一点也不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旁边的家长也说:“我们家的孩子回家也从来不说,只要我一问,他就说‘不知道’,或者‘你别管’。”  相似文献   

19.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20.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