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宋、元数百年来,宁波的对日贸易日益发展。明朝前期,宁波的对日贸易也颇为兴旺。但到嘉靖初年突然发生“事贡事件”,由此撤销宁波市舶司,关闭宁波港,宁波的对日贸易一下子跌入低谷。这一历史突变发生的原因何在?本文试作初步探索。一洪武初年,明廷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处设置市舶司,并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宁波遂成为有明一代对日贸易的重  相似文献   

2.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却贡"是中国古代规范贡赐贸易活动的一种经济制度,创始于西周初年,至明朝时日臻完善。但因明朝统治者固守重"义"轻"利"思想观念,加之外国和边疆民族使者、商人及假冒使者、"王"等名号之人,则一味逐"利"和违法犯罪,遂使明朝所实施兴利除弊的"却贡"制度,虽在政治上有所获益,但在经济贸易中却损失惨重、得不偿失。这一古代"却贡"制度的实施经验与教训至今仍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八一三战争结束,上海两租界沦为日军围困下的“孤岛”。此后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沪日双方都对对方市场有所需求,上海“孤岛”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仍然大量存在。由于日方的掠夺和统制,这种贸易关系并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经济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7.
以隆庆元年(1567年)为分水岭,明朝的私人海外贸易大致经历了“海禁”和有条件的贸易两个阶段。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较快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私人海外贸易来源于国际贸易的需要;沿海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私人海外贸易必然存在;“海禁”政策,对私人海外贸易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等。与此同时,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给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明前期中国延续了明朝中期以来的对日政策,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中日关系处于断交状态.随着清军南下的兵锋愈来愈强劲,南明武将跋扈控制朝廷和各个政权相互争夺正统地位的局面的出现,使得抗清形势变得愈来愈严竣.南明政权中不愿亡国的忠贞义士利用他们曾经与日本建立的各种关系,多次前往日本乞求军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扩充.日本态度犹豫不绝,历经曲折,虽然日本官方并未直接出兵对清作战,但却在历次的南明乞援行动中给予南明抗清势力诸多军事物资援助.这种以军事作战为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时带动着中日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欧洲人抵日经商,发现这里盛产金银,但在日本锁国前(1640年),欧洲人只能运走白银,日本方面不但禁止黄金被运出,还让欧洲人运来黄金。锁国后,荷兰人成为唯一留在日本的西方人,幕府为了缓解日本白银的过多外流,遂允许荷兰人运走日本小判(金币)。以金代银是日本外贸政策的重要变化,预示着日兰贸易即将走向衰落。持续近百年的小判贸易,是日兰商贸交流的重要内容,亦是世界海洋贸易史及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12.
明朝天启末年,闵洪学任云南巡抚近六年。其间,他著有《抚滇奏草》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云南地方史和明史。该书国内或已失藏。本文对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抚滇奏草》及其作者生平政迹略加考说,并将该书目录稍加整理,附在文末,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程旼是由中原南迁至世界客都梅州定居并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人,且对当地的文明教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被称为世界客都人文始祖。长期以来,人们都不知程旼为何时人,或说南齐人,或说晋人,或说隋人。现依据史料,对程旼的生卒年进行考证,大致确定其时间范围约401-499年。  相似文献   

14.
钧瓷有民钧和官钧之分,民钧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北宋末年,质量上乘窑变奇特向宫廷供奉的花器称为官钧.由于同时代文献记载的缺失,官钧的始烧年代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资料、钧瓷的审美特征、考古发掘资料等方面研究,官钧金代说、元代说、明代说都回避了民窑的“器皿类钧瓷”,只对所谓“官钧”的陈设类器皿质疑猜测,以偏盖全,忽视了民钧和官钧的关系问题,相对而言,北宋说仍然比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齐民要术》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文献,也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其之前及其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象《齐民要术》这样详细讨论农产品加工的大型农书。对其中的肉食加工状况进行了梳爬整理,对肉食的原辅材料、加工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使我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并对现今仍值得利用的方法与材料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闵一得是清朝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著作丰富,思想精深。中外学术界对闵一得的研究不少,但有的地方有待深入。通过闵一得其人及其著作《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从佛丹同证、儒丹相通及丹戒同修等方面来阐释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他内丹养生思想简便易行,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闽安村位于闽江口与台湾隔海相望,相互间往来便利。清初郑成功与清政府在此对抗,并留下了相关的遗存与传说;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闽安的将士被派往台湾驻守,共同参与当地的建设,并为保持台湾社会的稳定,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贡献。目前在闽安村内保留了反映这段历史的涉台遗存,如协台衙门、清军义冢和碑刻等,体现了闽、台间在地缘、物缘、法缘和亲缘四个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西晋陶夔《晋安记》是福州的第一部方志,今仅存一、二条。唐大中林諝《闽中记》,是继陶夔之后一部很重要的方志,也已散佚.有学者加以辑录,可惜仅得十余条,今予重辑,得百余条,并略加考证。宋庆历三年,林世程在林諝《闽中记》的基础上撰《重修(闽中记)》,也已散佚,今亦加以辑录,得数十条,附于后。  相似文献   

19.
在广查清代至民国闽籍文人著述的基础上,著录了清代至民国闽人词集和词话著作的版本、序跋、卷数、词篇数以及词人活动等资料,制成闽词集编年。意在系统地反应清代至民国闽词的创作全貌,为从地域角度研究闽词者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