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说过"郑声淫",但他所说的"郑声"是指什么,历来没有公断,致使后世学者各执己见,甚至歪曲他的原意和<郑风>中的作品.本文从文献入手,从郑声与夏时商辂周冕的关系、郑声与佞人的关系、孔子对<诗>的总评价、孔子对<诗>中情诗的态度、孔子将<诗>作为教材的原因、孔子整理<诗>乐的角度、古韵文学特征和古乐与新乐的对比诸角度,对"郑声淫"做出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郑声"当指配合<郑风>的音乐,"淫"指乐调的繁琐太甚的结论.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孔子及<郑风>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一般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视之为孔子学习方法论或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文本,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孔子此言非指学习或教学方法,而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温习以察知当今典章制度的得失,能够有此作为的人方可为师,这是孔子依据师道传统和当时社会状况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一种不限于教育职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6.
乔健 《高等理科教育》2004,(Z1):284-287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但在内容的可靠性方面,<孔子世家>却是个例外.本文对<史记·孔子世家>的"内容有不确处"做了分析,并归纳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8.
对话文本自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思考方式.它是对话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思想的情境性的记录.<论语>和<文艺对话集>分别体现了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鲜活样态.它们的言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对话主体间的话语空间的留置,还导致了在交往中自身的言语与其想要表述的观点、倾向的悖离,即走向了"自我离异".  相似文献   

9.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章",历代注家阐释疏解,字斟句酌,以意逆志,亦各有会心,有裨于世道匪浅.然细绎文本,且联系<论语>全书,尤其是就孔门为学与交友之关系而论,则历代旧注旧疏皆不免隔靴搔痒.考<管子·弟子职>云"朝益暮习,小心翼翼."又云"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则"习"者,"各就其友,相切相磋",是"学而时习"为"时时(或按时)各就其友讲论切磋"之谓也.而孔门为学以养成君子为职志,以友朋讲论切磋为砥励君子人格之不二法门,且于讲论切磋之际,不以人不知解而怨愤,是即为"君子"矣.其事良难,故孔子尤重之,是<论语>编纂者取置于首篇首章也.而证之以朱、陆鹅湖之会,朱子亦不免"大不怿",足与"学而"章义相发.  相似文献   

10.
<论语>语体简约、微言大义且年代久远,给世人研习带来重重困难,常致各家之说屡屡相异,甚或相互冲突.对<论语·子罕>篇第六则,历来所见亦多有别.与传统的"个人心得式"解读法不同,本文采用对文中关键之"多"字的各种可能义项置入语境进行组合、分析、比较、优选的解读方法,以求最大程度地切近文本内涵,走出此类经典解释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