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语课上,我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颐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课第4自然段第4句话中的‘滑’应改成‘划船’的‘划’,‘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应改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他的抛砖引玉下,也似有所悟,都议论纷纷:“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  相似文献   

2.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3.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4.
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是新凤霞写的《万年牢》。学习这一课时,有个细心的学生问我:“老师,在第四自然段‘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一句中,‘甩的’的‘的’字应该是双人旁的‘得’字,我认为是书上出错了。”我认真地看了此段,当时发现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可是教科书会轻易出错吗?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请他给老师留一天的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5.
不能省略     
毕冷 《学习之友》2011,(8):64-6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老师:“比如‘我给了他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他’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6.
一位班主任了解到班上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居然偷了同宿舍同学的踱金钢笔时,便在班会上妙用“那个”———“今天咱班202宿舍少了一支‘那个’,我感到很‘那个’,我本想点名批评他,可是考虑他一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所以我就不在班上‘那个’了,希望课后他把‘那个’还给人家,如果他不‘那个’的话,我也就不‘那个’了。”后来那位学生把钢笔悄悄地放回了原处。期终,那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位班主任采取含蓄暗示的方法,既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个”的妙用$徐州市铜山县职业…  相似文献   

7.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9.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将“褒”字写错了,两次订正后,第三次仍然写错.一气之下,我罚他写了两百遍“褒”字.不久,我又发现他将“褒”字上部写成了“六”.我只得再次要他记部首、笔画,并提示他:“褒”字是‘衣’字拉断,‘保’字藏中间.”当时,有一学生插话:“‘衣儿’扯两断,‘保’字中间藏”,引得满堂哄笑.后来,一提起这个字,便有人念这两句话,因而很少有人再错了.这证明强迫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服苦役”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说”     
有一次,听一个学生说:“Open the radio,please.”我问他是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句子的,他不假思索地说:“Open是‘开’,收音机是radio,‘开收音机’当然是Open the radio。”这样的错旬在学生中,尤其在初学者中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11.
上一堂课,象写一篇文章,事先须严密地构思,精心地设计。但这并不排斥在课上有时灵机一动,暂时偏离教案,偶尔发挥一下。记得教《风筝》时,一个顽皮而不用功的学生读课文的开头两节;他读得疙疙瘩瘩,连有些习见的常用字也读错了,竟把“秃”读为“光”,全班顿时哗然,我却啼笑皆非。气恼之余,不知怎么,我突然从“秃”与“光”联想到了阿Q,立即意识到如借他来说明纠正错别字,一定是生动而有效的。于是,他一读完,刚刚颇为狼狈地坐下,我就开口了:“×××同学还读得不错……”这本是我常常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头禅,不期然此时脱口而出,竟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以为我是在讽刺。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务之急是要讲出“不错”的根据来,以纠正同学的错觉和解除那个学生的尴尬,这时我突然想起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于是,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两节课文中,‘寂寞’的‘寂’字是比较难读的。上星期天,我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寂静的山林》,就听见两个青年把片名中‘寂’读成‘叔’。他们起码有二十多岁了,×××同学刚十三岁,能把“寂”读对,就不简单。”然后我又马上转弯:“但×××同学把‘秃’读成‘光’,是不应该的。我给你们讲过阿Q的故事。阿Q的头是‘秃’的,所以,他最忌讳人家说‘光’、‘亮’和‘灯’。可见‘秃’与‘光’确有关联,但又毕竟不同,‘秃’是‘秃’,‘光’  相似文献   

12.
孙军 《家教指南》2004,(4):35-35
戴上钻戒,走上红地毯,步入婚礼殿堂,然后过上卿卿我我的“夫妻生活”……从今年开始,网络上“结婚生子”或者“恋爱同居”之类的游戏内容吸引了不少中学生,一些学生甚至因此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某中学高中学生爱玩的一种网络游戏,里面就有很多结婚的情节。“我和我‘对象’是在一场战斗中相识的,当时她被几个‘道士’围追堵截,我是‘英雄救美’后和她一见钟情的,接下来我们很自然地‘相爱’并‘结婚同居’了!”说起自己正在进行的网络“婚姻生活”,家住青岛市南区的一位高中一年级男生兴奋不已。他说,目前热衷网络“婚姻生活”的多是十六七岁…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注重课外积累,我把语文课的前十分钟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词或句子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对此,学生们兴致高昂。又是一节语文课,我满怀期望地走进教室,等待孩子们给我另一个惊喜……前边几个讲得出乎意料地好,有几个还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轮到晶了,他是我们班的怪才,聪明又幽默。他大步走上讲台:“同学们,我讲的是‘流’。‘流’是三点水旁,说明它跟液体有关。在词典里,‘流’有好几个义项……‘流’在课文中组词是‘川流不息’,而我组的词是‘落花流水’‘似水流年’‘流产…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练习,一个学生问同桌:“你记不记得‘攀登’的‘攀’字怎么写?”“当然记得啦。”同桌兴奋地回答,“这个字是上个学期学的,那次写生字和单元考试,‘攀’字我都写错了,老师还罚我把那个字再多写5行呢!他还再次告诉我怎么去记这个字,‘大手举起两根木和两个X’,你看,容易记吧。”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 ,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 ,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 ,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 :‘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 ,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 ,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的确 ,学生“问题意识”缺少 ,是我们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说起“想象”,我还得谢谢儿子,是他让我知道了想象的妙处。小时候,儿子很喜欢涂鸦。有一次,他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你画,你画。”于是我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汉字“一”,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儿子拿着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对,这就是‘一’。”从那天开始,儿子对“一”可谓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看书或看报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在上面找“一”,每找到一个“一”就会开心半天,而我也总会及时地给予表扬。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个破折号,兴奋…  相似文献   

17.
教学《情绪》时,我顺手从一位学生的桌上拿起一支喝了大半的矿泉水,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瓶中所装的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瓶里装着小半瓶水。”“瓶里装着水。”“瓶里只有小半瓶水。”“瓶里还有小半瓶水。”接着我请学生点评一下,此时教室却静了下来,无人举手。我把“只有”和“还有”写在黑板上,“现在,发现了什么没有?”我问。终于,一位男生发言了:“我认为他们都说出了瓶中有水的意思。”“还有吗?”他摇摇头。“大家觉得他的话对吗?”“对!”学生们齐声答道。“那么,回答得好不好呢?”他们又沉默了。我在“只”和“还”下面加了黄色的着重号。“请大家再仔细想想,有没有新发现?”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只有’和‘还有’是有区别的,‘只有’的感觉比‘还有’要少。”“你说得很好,那么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相信你能说好的,也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低头看了一下书后,轻声地说:“‘只有’好像有点悲观,而‘还有’则很乐观。”我请他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问:“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这次我也在喊,倒让这位男生显得不好意思了。“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思维的大门一旦打开,学生们又兴奋起来。我选择最先举手的一...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19.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2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