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2.
[课前慎思] "近似数"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又该如何设计这节课?我思考: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学习随处可觅"近似数"的踪迹,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联系生活让学生感知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不是应该从"怎么做"向"为什么这样做"转变?"四舍五入"法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数学研究中形成的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入数轴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在多媒体教室里上了一节公共课。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我心里就紧张、害怕,倒不是听课的人很多,有校长、主任、全校语文教师,而是这节课该如何自然地体现出新课标精神?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诸多的问题,都成了我心中的忧虑。经过反复琢磨,我决定这节课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上课了,我板书了课题《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说:“《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一篇人物传记,通俗易…  相似文献   

4.
我工作的学校是京城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新学期开始要在四年级开设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门学科呢?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社会呢?如何让他们喜爱上我的课呢?我真是绞尽脑汁。每个孩子都有家,都有父母,何不先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家庭入手呢!对,第一节课就从介绍我的家庭开始。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座位方式,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一起,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再在全班击鼓传花。花传到谁手中谁就有发言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电压》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一课,这节课在以前的教学中讲过多次,走进新课程之后,通过对这节课以前教学的反思和对新教学理念的体验,在以前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了很大的改动,突出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知识、技能和情感。授完课之后,我感觉到十分轻松,效果很好。下面是我对《电压》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6.
活跃小学电脑课堂的九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电脑教学这一引导学生起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的阶段,如果教学技艺不得法,课堂沉闷而枯燥,往往导致学生失去了兴趣。如果能挖掘学生潜眠的意识,牵引他们的注意力与意志力,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使之学而有得,学之有味。如何活跃小学电脑课堂?在这里笔者概括平时的一些做法。一、务必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与能力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在电脑课堂中,完全有必要在课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些什么东西及本节课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哪、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大概的了解。通…  相似文献   

7.
余慧琴 《贵州教育》2011,(14):38-39
又是一节公开课,正好上到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听了那么多文言文的课,大多也都是介绍作者背景、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理解问题等,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我不想这么平淡地渡过这一课。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个全新的感受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用“五读”法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8.
孙嫣 《甘肃教育》2014,(9):85-85
数学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只有充满活力的数学课,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相似文献   

9.
我当演员     
周二第四节是口语交际课,课题是“学习苦与乐辩论会”。这节课该怎样上?是按部就班,老师做主持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发发言了事?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各抒己见,自主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呢?思考片刻,我决定采用后一种方案并进行了充分的备课。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11.
下午,第一节是品德与生活课,我让学生做了“夸夸他”的卡片,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张优秀的卡片贴到教室后面的墙报栏内。第二节是口语交际课,我灵机一动:何不以上节课的内容为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呢?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月前,我接到学校通知要上一节"洋思模式"的展示课,按照教学进度,11月26日将和学生一起学习《金属矿物铁的冶炼》。说实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都让我很困惑:内容多,难度较大,45分钟内很难确保能完成教学任务,更别说还要进行当堂训练。我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我犹豫着,是迎难而上还是挑一节相对简单的课?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选择了前者。有难度方能显示洋思人课改的意志、课改的决心、课改的气魄。  相似文献   

13.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请大家看录像,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我”在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什么事使“我”惊异?(出示CAI课件,课件内容为第一段课文配音朗读,呈现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画面)(学生看录像后,回答问题)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4.
张俊梅 《考试周刊》2012,(22):70-70
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让我们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化为具体的行动去研究,它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成长轨迹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专注于做一名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研究中成长;也让我们坚定了对情智共生的高效课堂的追求.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在实处。而在四环节教学法中,“创设情境,质疑自探”这一环节是整个四环节教学的关键.它的成效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践中,教师们对预习这一环节的争议较多,特别是小学数学学科。在教学中要不要预习?如果预习,则是在课前还是课中?如何让预习更高效?……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惑着大家,也让四环节教学实验效果受到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强《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使学生从法盲变为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如何让学生喜欢政治这门课?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领悟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粟老师的一节《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课使笔者感触颇深,收益颇丰。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浅谈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实际需要,结合《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特点,如何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有所收获?如何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并且真正学会学习?本文结合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正当我准备上课时,急匆匆地跑来几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节课让给汪老师(化学实习老师)上吧。我们刚把她从家里请来,我们想让她再上一节课。”看到这种情形,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想,应珍惜学生这份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实习老师上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没有带书本讲课,也没有让学生做作业,而是让同学们就化学中不懂的问题尽管问,并告诫同学们要发愤学习。还谈了自己的愿望:很想回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地解答,同学们静静地…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有幸听了一节送课下乡的公开课《普罗米修斯盗火》,这节课上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也活跃,但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关注学生,如何让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依附者呢?笔者认为,不妨从这三“新”上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