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宏亮  韩东 《精武》2012,(4):91-93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协调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421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对个体协调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协调性在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协调性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协调性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9,(4):114-120
提升大学生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以甘肃省6所高校的118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朋友支持身体活动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身体活动问卷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朋友支持、自我效能感、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朋友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身体活动和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在朋友支持与身体活动之间起中介作用;3)朋友支持通过两条路径即朋友支持→身体活动→有氧体适能和朋友支持→自我效能感→有氧体适能来提升大学生的有氧体适能。建议:1)学校可组建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以朋友为基础的各类比赛,鼓励朋友相互激励参与体育锻炼,充分发挥朋友支持系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身体活动来促进有氧体适能;2)改善大学校园体育锻炼环境,使大学生熟练掌握多项运动技能,锻炼环境的可达性、运动技能的可选择性可有效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996-1001
目的考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其学业自尊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探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青少年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r=0.308,p<0.05)、自我效能感(r=0.207,p<0.001)呈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07,r=0.098,p<0.05),自我效能感在锻炼强度与学业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与学业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其学业自尊水平,但不同等级的运动量,不同体育能力的中学生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2)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市四所高校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600人为研究对象,以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为手段,探索了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并不直接决定锻炼行为,而是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作用。当身体意象高时。低的自我效能感将导致低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相反,当身体意象低时,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低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内在机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身体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和自编的 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问卷,对752 名天津市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锻炼量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确实 可以提高身体自我概念。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和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 个变量分别在锻炼量与身体自尊关系之 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还将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 个中介变量整合在一起,构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 介效应整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整合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总的中介效应占39.32%,即体育锻 炼影响身体自我概念的总方差中有近40%可以由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解释。上述结果提示,身体锻炼可以通过提高 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体格焦虑,缩小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进而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 的心理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文哲  成波锦 《体育科研》2024,(1):58-65,77
为探究大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中技术学习投入的形成机制,采用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学习动机量表、心流体验量表和技术学习投入量表,调查了广东省部分高校的551名大学生,检验了变量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①锻炼自我效能感、体育学习动机、心流体验和技术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②锻炼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技术学习投入;③体育学习动机、心流体验在锻炼自我效能感与技术学习投入之间分别起中介作用,且体育学习动机—心流体验的链式中介作用亦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老龄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融入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此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及Bootstrap中介检验法,对1 25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得出:(1)数字融入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数字融入与老年人体育锻炼之间中具有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在数字融入与老年人体育锻炼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提高老年人群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融入的程度,对扩大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和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为新时代老龄工作布局及健康老龄化政策提供了新角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自我效能在个体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以探索体育锻炼情境下跨理论模型的内在结构。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锻炼代价以外,行为变化阶段与模型各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锻炼收益、自我效能与变化阶段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认知过程、行为过程均与变化阶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1)自我效能在锻炼收益对变化阶段的作用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锻炼收益对变化阶段(R2=0.014)和自我效能(R2=0.017)的预测效应较弱;(2)自我效能在认知过程对变化阶段的作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行为过程对变化阶段的作用中亦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健康的关系,对776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身体锻炼量、自我效能感及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之间均具有较强的预测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的现状、验证国外对于自我妨碍的研究结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普遍性。采用分层加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的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等测量工具,对我国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一系列预测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在性别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2)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在年龄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3)中学生的任务目标取向和锻炼自我妨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目标取向与锻炼自我妨碍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4)中学生的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等预测指标与锻炼自我妨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5)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等变量在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与锻炼等级之间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构建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结构模型。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结构模型为二阶模型,其中,二阶因子为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一阶7因素分别为锻炼方法、时间、内容、动机、环境、结果和过程。根据7因素理论模型和专家访谈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编制出4个维度、19个条目的《大学生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层抽样、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直接效应;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标准、行为认知和目标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尹博 《体育学刊》2005,12(1):139-141
就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教育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基础,教师是系统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必要的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是养成锻炼习惯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分2个步骤考察了印象管理对于女性健身活动情境选择的作用。第1步考察了印象管理与女性对健身物质情境的感受,结果发现,印象建设水平高的参与对象往往对健身情境中的物质环境更敏感,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参与对象往往对健身情境中的物质环境不敏感。第2步考察了女性在感受健身情境基础上所做出的行为策略,结果发现,印象动机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集体项目;印象建设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女性倾向于选择离教练员近的健身位置;印象建设水平高的健身者期待更多的“观众”,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更倾向于较少的“观众”。而对他人印象形成线索的知觉不能预测女性对于健身情境中物质环境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国14个省市1 193名国民的周体育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与健康满意度(身体健康满意度、心理健康满意度、社会适应能力满意度)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体育锻炼状况与健康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即随着锻炼状况的提升国民的健康满意度也在提升,其中与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的相关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师范大学的8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及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且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比男生更严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作用;且这种有益影响是通过日间功能障碍、自觉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3个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以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3个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集体课外锻炼和自行课外锻炼的分组方式,同时辅以认知干预,对35名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实验,为考察结合认知干预的两种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的影响,实验前后进行量表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值多元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在因变量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上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两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两干预组的效果也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形式的课外锻炼能不同程度提高大学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水平,且自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城市居民中有偿体育锻炼参与者的满足感、参与选择、个人投资、社会约束和社会支持等5个因素对于运动承诺的预测情况,并探讨运动承诺对于后继的体育锻炼坚持行为的预测情况。结果发现:较高的满足感、较少的参与选择、较多的个人投资、较低的社会约束以及较高的社会支持,若通过较高的想要的承诺,将带来较高的体育锻炼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