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自修铁路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刘铭传在中国铁路的产生时期,第一个提出以北京为中心,向长江流域、向西北修筑几条铁路干线的综合铁路计划,从而引起了中国铁路问题的大辩论。他在几次辩论中,坚持在中国自修铁路的主张,曾为中国自修铁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他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期间,克服重重困难,修筑基隆至新竹的铁路,为我国铁路的发端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是从19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那第一批去加拿大的中国人中清一色是男人,他们被招到加拿大,卖苦力,修铁路。这些男人的母亲、妻子、姐妹、女儿等女性亲属,却被当时的加拿大法律拒之门外,严禁入境与亲人团聚。那些中国人,忍受了约30年之久的分离之苦,终于等到了  相似文献   

3.
谢富胜 《教学与研究》2000,25(10):19-26
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展开了近百年的争论,争论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否矛盾问题的争论;20世纪上半叶至80年代,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数字说明是否完善的争论即狭义转形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又提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是否必要的问题即广义转形问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修筑了横贯国土东西大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该铁路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价值。在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过程中,华工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他们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竣工以及俄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随着新式军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洋务派日益认识到在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铁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兴建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9,(3):37
上海铁路博物馆按照1909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04年明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上海铁路博物馆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美国铁路蓬勃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从无到有,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路网。美国铁路建设在建设速度、政府援助、投资方式和发展次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铁路建设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移民西迁和城市化的兴起,并给美国统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一场“科学与文化”之争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加了这场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与马修·阿诺德。他们是怎样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呢?他们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争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张敏  杨非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100-102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进入了“铁路时代”,相继修建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全国铁路网。华工为这些铁路的修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铁路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德两国在19世纪中期同处于不发达地位,但不同的国际国内因素造成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将得到深刻的启示,从而更加促进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振勋商办铁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向清廷提出的《商务条议》中。他强调修筑铁路乃发展经济以进行"商战"之内容和手段。他主张实行铁路商办政策,同时解除对支路垄断政策,大力招商以兴办支路。这是对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修路策略的质疑。清政府肯定了《商务条议》中有关铁路建设的主张,这直接推动了清廷铁路政策向真正商办的转变。此后,铁路商办成为风潮,在全国掀起了以商办为主体的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华东野战军首先破击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相机攻占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重要兵站基地——许昌。许昌的解放,不仅使我军得到了有效的物资补给,而且使豫皖苏解放区和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乱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北地区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平绥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使西北地区与内地之间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范围得到极大地提升和拓展;在交通便利条件下,出于对较好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追求,广大辐射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们的活动范围急剧扩展,内地及外国的商品在铁路沿线各地流通速度加快和流通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铁路开通后沿线各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人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京津等大城市的文明新风诸如服饰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人口的流动、商品的流通源源不断地迅速传入沿线各地,与当地传统社会习俗在相互碰撞和冲突中逐渐吸收各自的优点而相互融合成新的文明模式。铁路对社会文明的传播与人们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共同推动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出行以及婚姻礼俗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典范。但是,20多年来却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的态势。本文围绕多元一体论而进行学术论辩的焦点问题作了系统梳理,论述这些论辩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底层叙事:文学界的一场话语自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底层叙事或底层文学的讨论是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领域内一场意义重大的论争,牵涉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时代话题。论文梳理了这场延续数年的文学论争的起因,清理了这一概念或命名的内涵与外延、话题的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诉求对象及讲述方式等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梳理和寻思中表达了对这一话题继续走向深入与广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的评价从论争发生之后就开始了,在1949年之前不同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而在1949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大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确立和占统治地位,对这场论争评价的观点是统一的,即批判现代评论派。90年代以后,海外学者的评价传到了大陆,大陆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政治批判的角度来评价论争,这些评价让我们对这场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中的意义有更深入地了解。而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二十年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拯救中国的道路,即究竟是西方民主政治还是东瀛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的论争。  相似文献   

19.
1902年由漕运总督陈夔龙创办于清江浦的江北大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官方最早创立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为数不多的官办高等学堂之一,1903年江北大学堂更名为江北高等学堂。之后,因漕运总督撤消,津浦铁路的通行,以及学堂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一变而江北初级师范学堂,至民初,则演变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50年代的人口政策 ,在新中国的 50多年人口政策的历程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人口理论争论和人口政策的设计对后来中国人口影响深远。因此 ,回顾这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实际后果 ,并以当时特定的历史为背景探讨它的实践意义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