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人们所乐于称道的沈从文作品中的风俗描写其实内部充满了矛盾与紧张。简要梳理进入抗战以后沈从文作品中风俗描写手法的变迁,可见在其背后所隐含的作者之“现代化”理念及城乡关系认知模式方面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显示了作者审美理想、社会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冲突以及在“现代”观上的进退两难,并成为作者乡土小说创作中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底层叙事:文学界的一场话语自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底层叙事或底层文学的讨论是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领域内一场意义重大的论争,牵涉到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时代话题。论文梳理了这场延续数年的文学论争的起因,清理了这一概念或命名的内涵与外延、话题的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诉求对象及讲述方式等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梳理和寻思中表达了对这一话题继续走向深入与广博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对当时正在发生的农村社会主义合作运动的跟踪描写,作品展示了一个北方乡村互助组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初期的成果,描写了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力量.同时,也因作家忠于现实的信念,作品在细节与立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缝隙,给今天的读者提供了重新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过客》中有三位“过客”,即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这些人物极具象征意义,紫发女孩象征人之初的美好与单纯,暮年老翁体现了黄昏时的畏缩与逃避,壮年过客则象征着永远的游走者。他们体现了鲁迅直面生存虚无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风波》作为鲁迅的第一篇“乡土文学”,不但如通常看到的刻画了民众对于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冷漠,更揭示了这种“冷漠”的“正当性”,由此而显示出文化转型、社会变革之艰难,持久不息地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对乡村主人公所受民间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横向制约作用,在认识与表现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悖论。这体现在他一方面在意识表层上对民间文化所抱的总体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却在具体的情节与画面中显示了对这种态度的某些“解构”和“反叛”效应。从鲁迅这种双重矛盾态度中,人们可以汲取如何理解“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多元复杂关系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