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成果导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要求各专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和行业等外部需求,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毕业要求。并据此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群。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依据认证标准,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对"成果导向"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解读了基于工程教育中"成果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点分解的注意事项,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支撑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相应土木工程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要点,对支撑毕业要求的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了优化,探讨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分析,确定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实践的必要,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改革思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践行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成绩评价的改革,探索了达成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土建类专业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在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文章对成果导向进行概述,并介绍土建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学程式教学下,将专业进行细分化,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为基准,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方向形成正确指引。  相似文献   

4.
张擎  杨光 《教师》2020,(2):111-112
研究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能够帮助梳理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各项教学能力,对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应用的推动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在论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后,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并从能力向度、能力指标、内容描述、能力信度角度进行论述,建立了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根据反向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流程。以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核心能力指标,详细阐述基于核心能力指标的专业课程权重模型的构建,研究了基于课程核心能力权重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措施,并绘制课程地图以检视培养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以核心能力为主线,能够有效地指导成果导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帮助高校各专业完成专业认证。  相似文献   

6.
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用型改革为要点,针对当前制图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与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本文分析研究《工程制图》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案例库建设的新方法,并进行案例库设计,以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完善案例实践教学资源.案例库设计理念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国际接轨.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同时基于评估(认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教学理念、教研教改、科研反哺教学、新工科教育与专业认证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思路.这对于同类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的转型与科技的发展促使工程师素质的换代,进而要求土木工程教育目标的改革。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是新一代土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发展形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以应用型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首先给出了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探讨了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个人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个方面研究了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成果导向教育是美国20世纪教育改革思潮的产物,深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高等教育的变迁中,质量问责与国际化人才流动从外部推动了成果导向教育推广的进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促使成果导向教育从外部问责的要求逐步过渡到大学自身变革的必需.一致性建构为成果导向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指出了一种路径:一方面,关注预期学习成果,注重教育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动建构、思维养成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饱受争议的制度。学界对学生评教制度有赞成和反对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主体间性教育思想超越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争论,将教学过程的本质聚焦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上,为学生评教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做法,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为本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必须通过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来谋求新的发展。香港高校以成效为本的教育范式作为教育革新的手段,把课程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跑道”,取得了成功。成效为本的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成果为证据。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出四点特征:一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为目标,分层级实现目标;二是以权变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学习经历;三是通过指向能力发展的、细化的课程学习目标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四是为确保课程达到育人目标而赋予院校颁授的学术资格。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开放大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估与质量保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桦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42-144,150
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必修课,对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关重要.文章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着手实施评价,形成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让评价更公正、客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生本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业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生本教育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宗旨,它倡导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提升学生主体价值.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视野,“以生为本”、“健康第一”无不透射出生本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揭示生本教育思想理念,并积极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对推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一刀切"和"教师权威性"为主要特征,严重束缚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改革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革新"五重五轻"的观念,向重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卓越教育培养理念转变;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的"五个梯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两个"基地"、四个"平台"和八个"专训"为内容的"248"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实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所组成的"四方评价"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的“精神暴力”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无助于教师职场幸福的实现,有碍于教育真义的彰显。合乎道德的教育应摒弃“精神暴力”,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提升教师的幸福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以人为本,彰显教育真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爱上"贴心"的思政课。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样如此。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知识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三位一体、两块平台”的现代远程教育中教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前阶段研究的薄弱和混乱,不单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下滑,也极大地制约了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在“专业性与师范性之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以及“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之争”中曲折前进。以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为研究视角,使得师范教育改革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