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开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人们自然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气势雄浑的佳句。但作为艺术造诣极深的一位大家来说,他不会只追求单一的创作风格,而会博采众长,从多  相似文献   

2.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的时候写的。当时,他赏月赏得很高兴;他又喜欢酒,以致“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一起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坡这时是手里端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问月。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下面第二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照词调来安排,“把酒问青天”这话必须摆在第二句,因此就把这两个问句隔开了。“明月几时有”,并不是问月亮到几时才有,而是问,明月从多么远古的时…  相似文献   

3.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每每诵读古人的精美篇章,常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研读其写作奥妙时常看到一个可贵之处:借鉴前人却不老调重弹,浑然天成却有迹可寻,推陈出新且技高一筹。且看苏轼:李白《把酒问月》诗云"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开篇便说"明月几时有?把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文学史上历来被推崇备至.八年级语文下册入选的这篇古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词人见月而问青天,追月而迟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情烦闷的苏轼对人世间的污浊颇感不满,他把眼光投向了明月,遥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发出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上海/王海洋狭义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一样具有多样的表情功能,并且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与其问疑求答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列出以下几种略加说明。一、问疑而无法求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相似文献   

7.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月以咏怀,情景交融苏轼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写心中不悦,表达同胞情谊,实乃精品中的精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领起,破空而来,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真是奇逸之笔,更见东坡居士超逸旷达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似文献   

9.
陆游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起始阶段仍需从模仿开始。自古以来,模仿他人作品的名人大有人在,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模仿于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模仿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天,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2.①“明月几时有”呢?②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③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④今天,站在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⑤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或上溯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⑥这是为什么呢?⑦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14.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起始阶段还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不是抄袭,是对文章的再创造。自古以来,就有名人的模仿作品,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模仿自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天,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名篇《背影》《紫藤萝瀑布》中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提起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和他的词,人们想到更多的是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英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明月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舒缓的音乐声唤起了我对明月的向往,把我的心带进了那一片梦幻的美景……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介绍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  相似文献   

18.
月球     
每当夜幕降临,我便升上天空。我的光洒满大地,使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一向对我倍加青睐,常把我载入佳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唐代诗仙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叉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公元1076年的秋天,诗人苏轼把酒问天之时,天上并没有真实的“天宫”存在。935年后的这个秋天,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拉开建立太空实验室的序幕。往昔的“天宫”,只是文人营造荒诞世界的神话断章;如今的“天宫”,却是民族重塑科学精神的不朽丰碑。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可知天上宫阙,今夕第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