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余通讯员是新闻传播媒介的耳目和助手,他们是实际工作的参加者.由于情况熟悉.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与专业记者相比,他们有许多优势。在笔者所接触的许多通讯员中,不少人十分爱好新闻工作,且写作基础也较好,但是他们总觉得写不出来东西,常常埋怨自己无能,或有这样那样的思想顾虑,致使许多发生在身边的好新闻悄悄地溜走了。为此,笔者认为,业余通讯员特别是初次入门的通讯员,要想在新闻写作上取得好成就,首先要克服以下三种思想障碍。一、要克服无啥可写的思想认识与一些业余通讯员交谈,他们总会无奈地说:“想写新闻,单…  相似文献   

2.
不少通讯员反映他们在新闻写作上常碰到一些困难,归结起来有“五难”。针对“五难”,笔者试开出排难的“处方”: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 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凡在业余写作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通讯员,无不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4.
看了某报的一则获奖消息,推荐参加全省好新闻评选的10多篇获奖作品中,竟无一出自通讯员之手。知情者说,不是通讯员作品上不了“大雅之堂”,只因报社“原则上”只推荐本报记者的,“以利于记者评职称”;至于通讯员稿件,实在是“名额有限”了。人为地将通讯员作品排斥于评优圈外,既不公平,也不利于调动通讯员写稿积极性。现在不少报刊皆注重依靠  相似文献   

5.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8.
汪莉 《新闻世界》2009,(11):22-23
“通讯员”这个名词,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新闻媒体非常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的通联部门,办有“编通往来”等读物;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活动,并对优秀通讯员进行奖励。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讯员队伍开始弱化,作用也逐渐淡化,甚至在不少媒体中,“通讯员”已难寻踪影.被“报料人”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本刊又一个新专栏“通讯员与成才”与读者见面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讯员对新闻工作的作用至少有八:一是新闻单位的主要供稿人;二是新闻单位的耳目和信息员;三是报纸的评报员;四是报纸的发行员;五是记者的接待员;六是广告的联络员;七是新闻队伍建设的监督员;八是专业新闻队伍的后备队员。通讯员制度又是全党、全体人民办报路线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显著特色。所以,广大通讯员是本刊最大的读者群。全心全意为通讯员服务,帮助通讯员增长新闻知识、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和稿件的采用率,一句话,帮助广大通讯员迅速成才,是《新闻知识》的根本宗旨。新闻通讯报道是一种很能考验人、锻炼人的工作。既要求刻苦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库存,又要不辞辛苦地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苦苦思索,还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而所有这一切,正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迅速成长所必须的条件。在党、政、财、文各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中,在作家中,有不少就是通讯员出身;在各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中,在新闻单位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人也是从做通讯员开始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当通讯员,为了给通讯员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鼓舞和帮助通讯员迅速成才,本刊特辟“通讯员与成才”专栏,介绍一些卓有成就的通讯员的事迹和走过的路。恳请广大读者采写这方面的稿件,形式不拘,自述、专访等均可,但必须真实、生动,每篇一般不超过二千字。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碰面,三句不离本行。谈话中,大伙不约而同谈到身边的“欠帐单”。所谓“欠帐单”,是指一些报刊采用稿件后,一不寄样报(刊),二不给稿酬。究其原委,可能是编辑工作忙,忘记了,财务环节脱节了,或邮路受阻。对此通讯员不该计较。然而,当写信去查询时,竟无人过问。这就难免令人十分遗憾. 为了促进报纸改进工作,一些老通讯员敢投书诉说,但刚步入通讯员队伍的新手们却不敢冒昧。他们深怕惹恼了编辑,怕沾上有“名利”之嫌,同时也担心对日后用稿无益。只好不敢声张,记在“肚帐”上。笔者建议:凡是拖欠通讯员稿酬的报刊,不妨学学上海解放日报,公开登报“招领”,请未收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国记者》今年2期曹锋同志的《说说通讯员的苦恼》一文,感触颇多,我完全相信曹锋同志文中所列举的事实。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些编辑、记者,他们不仅不尊重通讯员的人格,不重视通讯员的劳动,而且让通讯员代买土特产,把通讯员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甚至还有因受贿而锒铛入狱的。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编辑、记者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是极少数,我们作为通讯员,大可不必为极少数人的所作所为感到苦恼,更不该为此失去为报刊写稿  相似文献   

12.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近年来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通讯员队伍正在萎缩,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也暴露出了一些报社在新时期通联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从用稿情况来看,虽然通讯员上稿量接近整个用稿量的一半,但以“豆腐块”居多,稿件质量不高。笔者对《恩施日报》此前5个月的用稿量进行统计,通讯员稿占47.34%,而通讯员的重头稿仅占重头稿总量的13.85%。  相似文献   

13.
王一 《新闻界》2002,(3):62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层通讯员锻炼成长为专业新闻记者甚至颇有成就的知名记者是不胜枚举的。但也有许多通讯员身在基层,反而感到可以写的新闻越来越少,常有无米下锅的困惑。这种困惑其实多半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造成的。新闻敏感又叫新闻嗅觉或新闻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讲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15.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6.
李佳 《青年记者》2007,(12):99-99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战线上,活跃着一支越来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不是记者,却往往比真正的记者抢先一步赶到现场;他们不是专业摄像师,手持简单的家用DV摄像机,却也能够有模有样地拍出清晰、生动的新闻画面。他们,就是被称作电视台“编外部队”的“DV通讯员”。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专业素质的不足,相关制度、政策的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民晚报 2001年11月 8日刊发了上半年通讯员作品评奖揭晓的消息,19篇作品榜上有名。开展通讯员作品评奖活动,检阅通讯员工作的成绩,有利于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但遗憾的是,有不少新闻单位常忘却或忽视这项工作,更有甚者,在各种新闻奖评选中遗漏通讯员的好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中国 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举办通 讯员作品评奖活动,对调动通讯员写 稿积极性、广开稿源至为重要,这也 是落实“群众办报”的具体体现。 笔者建议,我们的新闻单位不妨 借鉴新民晚报的做法,定期举办通讯 员作品评奖活动,以珍惜…  相似文献   

18.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系指经常向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传播机构反映情况,提供新闻文字、图片或音像作品的有组织的新闻工作者。通讯员队伍构成可分为专业型和业余型,本文探讨的是业余型通讯员心理和激励模式。基层通讯员是新闻传播机构在群众中的“哨兵”,是活跃在群众中的“土记者”;对群众而言,通讯员又是一定数量群众的代表。他们给新闻机构来信来稿所提供的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闻机构联系群众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通讯员在完成规定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后,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和耗费许多精力从事非本职范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基层通讯员写稿,除了要深入采访、勤奋耕耘之外,还有一条是要善于与乡村干部交朋友.我们的乡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喜欢通讯员的.尤其在农村,他们称你为“秀才”,视你为本地的骄傲.笔者原所在的村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天良、村主任李保富,尽管年龄的大小差异,他们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每逢我有文章见了报,他们专程或绕道来学校给我报喜,相隔一段时间,见报刊上没有我的文章,他们便又来到学校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