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来说的,又可以称"非完整性翻译"。变译理论是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演变而来的,科技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英语,其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科技知识。如果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灵活应用变译理论则能够大大提高译文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对此,本文通过分析变译理论的内涵、特点,用实例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变译理论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技巧及策略。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其核心理论"目的论"为文本翻译中的变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将变译方法应用于文本翻译,能够更好实现文本的最高翻译目的。本文将以旅游文本为例,研究目的论和变译对文本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符晓晓 《海外英语》2013,(7X):225-226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一代大师。30多年的国外学习生活经历赋予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在文学界及翻译界稳固的国际地位。该文以其生前翻译的诗歌为例,分析其创作后期所持的文化变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指出文化变译理论能有效指导中国文化对外译介,让外国读者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保存译本的"中国腔"。  相似文献   

4.
增强理论自信,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翻译实践,是时代赋予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黄忠廉教授构建的变译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变译理论的起源出发,探讨变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论证变译理论在文学类、外宣类、科技类、影视类等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变译理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填补了译论研究的空白。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通过变译理论指导,探究文学翻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变译方法,并以运用变译手段的译例解释说明,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9.
英汉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语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现象也有绝对不可译与相对不可译之别.  相似文献   

10.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运用变译理论分析《鹿鼎记》的英译,可以看出,变译在翻译时能有效地解决文化缺省问题,促进作品译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传播和解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误读。本文通过分析韦努蒂和诺德的译论,探求这些误读的成因,进而提出了对待西方译论的恰当态度。  相似文献   

13.
黄忠廉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变译理论从科学翻译的实践出发,经过高度的理论构建和逻辑梳理,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很高的理论创新性。变译理论在与西方译论对话及中国特色译论的建立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翻译研究的多视角审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叶秀华 《考试周刊》2008,(22):209-210
日语长句出现的频率很高,翻译日语比较长的句子时,很难用一个句子一气呵成表达完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个句子按照表达的意思和构造以及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翻译出来.由于长句的构造相对复杂,很难用一种翻译方法贯彻始终.往往是"倒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反译"等各种手段交替使用.在翻译一个长句时基本上要应用到多种翻译方法.我们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构造和表达意思恰当地使用这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并以变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突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以培养学生"变"的翻译能力为导向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但各家对翻译对等标准却不尽相同,对翻译偏离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语言等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着"偏离",在翻译过程中偏离往往不可避免.尤其对于翻译这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偏离有时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文章从偏离的限度出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据,以海事翻译为实例,对"变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8.
吴红燕 《双语学习》2007,(12M):167-169
新闻翻译的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同国家的读者对象的兴趣、要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都有所不同,为更好的满足读者需要,新闻翻译中通常采取变译的方法,本文具体阐述变译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翻译迅速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文学翻译和新闻翻译将成为人工翻译的最后两个阵地。文学翻译始终是翻译界的"宠儿",而新闻翻译却长期受到冷落。笔者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新闻翻译的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其影响直接、受众普遍。本文将浅谈汉译英新闻翻译中的增译和删译情况。  相似文献   

20.
变译是译者根据读者的需求,使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七种变通手段"摄取"原作内容的翻译活动。《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通常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并且句型结构单一,多使用无主语句子。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变译理论比较适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具体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编译三种变通,通过适当增加一些必要成分、删除原作中读者不需要理解且不影响文本整体性的信息、重新编辑翻译内容的策略,达到准确传达报告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