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较晚。王国维把《庄子》书中大量的"故事"与西方的"神话"联系起来,开百年《庄子》神话研究之先声。郎擎霄确认了《庄子》书中神话传说的存在,以此说明《庄子》艺术手法的高超。茅盾看重《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庄子改造利用神话材料为寓言的过程中已经使神话非神话化了。闻一多认为庄子崇信万物有灵,对神话采取了吸收、消融和改造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袁珂对《庄子》神话研究用力颇深。新时期《庄子》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寓言研究、神话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研究等几方面。反思《庄子》神话研究,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论《庄子》寓言对神话思维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有大量的寓言,其中有的寓言衍生于神话,有的则直接可以看作是神话,《庄子》当中的神人、至人、真人的描述大大丰富了中国神话的内容。同时《庄子》将神话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比较彻底地超越了神话传说的思维模式,其充满理性思维的神话式寓言,洒脱而清晰地表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善运用神话的人。《庄子》一书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将其独特的道家思想蕴于神话之中,通过运用神话阐释他心中的循环变化思想。从鲲与鹏,庄周与蝶,种有几,混沌之死,瓠与瓢等5个神话可以看出庄子独特的内心世界。庄子以其特有的神话思维方式,气象万千的想象力,影响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可以看作是对《庄子》一书风格的概括,《庄子》一书汪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大量的怪诞的神话寓言,他的各种手法的运用让式体现了怪诞的特色:“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在庄子奇幻的寓言里,寄寓了他真实的思想,他着意建构的寓言的怪诞风格,把“诞”、“玄”建立在“真”、“实”之上,给人们带来一种怪诞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提起《庄子》,人们脑海常跳出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甚难理解的一部书!”说它难理解,并非只是文字不好懂,而是即便字面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仍然难以捕捉到它的思想真谛。也因此,历代研究《庄子》的人络绎不绝,研究内容涉及到文献整理与注疏、文本考释、文章学解读、哲理阐释,以及美学、文学、神话学、语言学、意象学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有关《庄子》学术史、后人读《庄》成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真”是《庄子》的重要概念,此字在《庄子》中出现了六十六次,其本意是“仙”。原始宗教和巫筮之术是楚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道”与“巫术”有着历史性的渊源,庄子的“真”有着先天性的社会思想沃土、阶级时代印记和个人性格写照。庄子根据自己的理论虚构出来的“真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怀人间情仇,齐物我,等生死,是庄子心中的理想偶像,是庄子追求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神话是寓言的一个重要来源,《庄子》寓言直接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先秦寓言之林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以其理喻与情节的水乳交融,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和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确立了文学寓言的相对独立地位,从而推动了寓言艺术的飞速发展。这是《庄子》寓言对中国文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庄子》全书的结构主线历来备受关注。今人叶舒宪与刘生良业已指出《庄子》文章具有“回环”结构,却未明确串接起来回环结构的那条主线。根据杨立华的提点,通过逐篇分析《庄子》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中关于“知”的论述,可知《庄子》全书是以“知”为线的“回环”结构,其“知”是作为《庄子》“技进乎道”之技术寓言的理论背景而存在的。《庄子》对“知”的关注,在当时是绝伦的,于后世也是超群的。  相似文献   

13.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14.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要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是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堆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5.
邹小千 《语文知识》2014,(12):84-85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篇著名散文。赏析庄子的这篇散文,一定要抓住他灌注其中的哲理性和文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是赏析到位。笔者在此试着解读一番。 众所周知,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髓,大量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将之作为阐发其哲学观点的论据,这些寓言故事又常常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出现。由于庄子写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因此故事人物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如《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的形象、《人间世》中楚狂接舆的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等。  相似文献   

16.
刘辰翁是最早以评点形式评论庄子的学者,其所著《南华真经点校》从“画”、“味”、“奇”等审美范,畴对庄子文学性进行了欣赏,别开生面,在庄子散文评点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远古神话主要留存于楚文学作品中,楚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主要叙录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及《楚辞》等作品中.楚文学中的神话,亦起源于中原神话.但较之以中原文学中的神话,楚文学神话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原始性和古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增益性和创造性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19.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