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昕 《新闻世界》2013,(7):151-152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的投射和延伸,是社会的晴雨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现实,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愈发强烈,促使网络舆情汹涌澎湃,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群体极化性、传播速度快、潜在危害大、易反转等特征。网络舆情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种种原因的叠加促使网络舆情态势复杂严峻。网络舆情已对国家安全、人民认知、社会稳定、政府公信力构成极大影响,网络舆情治理已然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舆情柔性治理、多元治理、法制治理、技术治理等层面展开研究思考,试图提升网络舆情防范化解水平,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生态和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哈尔滨文旅舆情”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舆情研究及其本土化实践进行观念和价值层面的检视。文章着眼于社交网络舆情的生态学解释与数字化的动态社会情境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归纳社交媒体平台架构下社会舆情的演化动力和基本逻辑:社交网络的圈层化是舆情空间的基础结构,呈现出生态性的层片形态和独特的生态位格局;对数字时代舆情的理解应当实现从“出圈”到“涌现”的视角转换,从整体而非局部把握社会舆情生成的可识别模式和客观规律;平台“可见性”已成为支配社交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化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4.
公民法律权利意识觉醒和网络的开放性表达,促使与司法案件相关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热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分析,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舆情的分析报告。然而,人民网的舆情报告是分散的历时性报告,本文以2007年—2013年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分散的报告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挖掘热点司法案件背后的舆情特点和社会诉求。从司法舆情演变的总体走势过程中探寻司法舆情传播机制规律,以获取司法系统应对舆情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中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发布.报告指出,65%的舆情热点由新媒体曝光.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舆情的一大源头.微博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发布地位,更使其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微舆情环境下,虚假信息和偏激言论的泛滥也滋生了不少社会负面舆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疏通公众情绪,保障社会稳定成为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是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的外部表达。今天,大数据技术与新冠疫情叠加,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的舆情环境,也造成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变化。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均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舆情研判、舆情治理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面对网络舆情对治国理政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争取在舆情引导和国家发展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也可以阻碍社会发展.因此,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能力,是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一新兴职业产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服务业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网络舆情概念解读 在我国第一部舆情基础理论专著《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客体的国家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2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撰写的中国首份权威网络舆情指数报告——《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在重庆发布。报告显示,微博2010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蒙牛“诽谤门”、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等事件,均以微博作为舆情源头率先披露。今年“两会”期间,张春贤等省部级代表、委员的实名微博,更是使得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发挥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社会舆情,是社会整体或部分民意在网络上的折射。在法治环境下,网络舆情应成为社会有效监督机制的一部分,并与正常的司法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司法审判则需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接受其质询并受其监督,在公正信念的指引下,努力打造和谐社会,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柴樱芝  殷俊 《青年记者》2017,(29):30-31
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交流互动的重要介质之一,重构了社会信息传播路径与方式.所谓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移动媒体时代,互联网深度嵌入民众生活,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搜集、研判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成为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教育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民众的网络表达也很活跃,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同构性,也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任琳 《新闻传播》2023,(9):44-46
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捷的网络空间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成为网络舆情的“发酵场”,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和归纳网络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其次,对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传播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归纳网络舆情的典型传播特征。基于此,提出网络舆情的治理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应对新时代重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对2014年网络生态变迁和国家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舆情指数,从2014年1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取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案例,将其与2013、2012年各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比较,以凸显2014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及规律,呈现2014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脉动。  相似文献   

14.
赵晋 《新闻世界》2008,(12):97-98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但目前网络舆情分析主要应用于宏观的社会政治管理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利用网络舆情分析进行自身品牌营销和管理的微观商业应用很少。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出发,尝试探讨网络舆情在企业品牌危机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在品牌管理尤其危机管理各阶段可能的应用,以期对其起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超 《晋图学刊》2014,(2):11-13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得网络俨然成为了舆论重要的发源地。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其成为了网络社会的焦点,新形势下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之大事。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了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苑敏 《新闻世界》2012,(10):65-67
媒介素养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良好的政府媒介素养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客观分析来自各种媒介的舆情资料,对重大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稳定社会情绪,破解社会矛盾。互联网媒介呈现出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现代社会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了网络媒介广泛的社会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但许多政府部门仍然对媒介认识不足,将舆情看成为“敌情”,用“管、卡、堵”的态度对待媒介。对舆情收集和分析不够,对媒介资料利用不够。对一些重大事件处理,缺乏媒介应对,反映不迅速,处理不得当,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舆情理念,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是政府部门提高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当前网络舆情的生态环境出发,根据网络舆情处理的三个环节,分析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处理的不当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林  夏晓星 《大观周刊》2012,(36):14-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不仅位居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而且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对象。在当下社会,涉检网络舆情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重大影响,使得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姜锡明 《今传媒》2016,(9):9-10
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目前主要的历史使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和提高新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在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加以论述,以期对新疆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新疆的社会稳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赵前卫 《青年记者》2012,(17):11-12
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概念,目前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曾润喜的定义是:“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本文认为曾润喜的定义较能概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