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超网络中重要调控节点的判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调控节点做出全面、合理的判定利于监测预警、引导管控等工作的开展与优化。将超网络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调控节点的判定研究,并根据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超网络模型(EIDSN)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系统节点介入调控能力的综合评判算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网络之中,网络媒介由此成为传播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进入到web2.0时代以后,网络媒介由于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得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舆论事件得到近乎疯狂的传播.网络媒介不仅成为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各种突发事件的滋生原.本文试图选取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的重大网络突发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可贝 《新闻世界》2013,(9):150-151
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公共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征,即主体多元与共时传播,进一步概括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话语表达特征,即简单片面化、嘲讽娱乐化、冲动暴力化和“意见领袖”化,并提出了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薛可  陈晞 《新闻大学》2012,(4):118-124,138
在web2.0时代,突发事件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论坛用户的舆论参与的影响。本研究在案例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论坛中的突发事件讨论网进行分析,从用户个体和整体网络两个层次分别验证了论坛用户声望的影响因素,对明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发生机制,以网民数量变化为研究对象,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和相轨线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探讨控制谣言传播的因素,并为政府控制网络谣言传播制定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成为反映舆情、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在体育突发事件中,探究其形成因素及特点是必要的.在体育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存在着网民媒介素养缺失、利益驱使、社会负面情绪的带入网络等因素对网络舆情产生影响,体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网络状多节点传播及话语权博弈、言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而非理性等特征.文...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芝 《新闻知识》2012,(8):31-32,22
目前,高校面临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各类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手段日益丰富,这些突发事件一旦被媒体聚焦,不仅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也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有效地预警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是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  相似文献   

10.
孙燕 《新闻界》2012,(2):47-52
突发事件之后常伴随着以谣言频发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危机,在本文案例中,网络谣言“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传播进程呈现一致.网络媒介为参与者提供各种互动工具,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在谣言传播中扮演着“幕后推手”与“正面引导”的双重角色.网络谣言的散布折射出突发事件之后社会的集体情绪和参与者的群体行为.为此政府需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网民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和网络影响力的提升,网络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和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聚焦越来越动力十足,这动力是互联网与突发事件契合作用的结果。但也正因为这种契合作用,将我们置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分别针对手机、人、互联网信息载体三种最为活跃和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建立三种类型的信息传播网络,并根据三者间的关联关系将它们集成起来,构建一个"超网络"模型,并通过例子构建超网络的邻接矩阵和网络直观图;在超网络视域下,针对现有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重要节点的判定算法,并通过例子进行验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金:王教授,您好!当前,因为有了网络、微博等传播广、互动性强、门槛低的传播交流渠道,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众的情绪很容易被反映和集中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情绪.如果对社会问题缺少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必要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正确认识和引导这些社会情绪的.所以想就一些问题听听您从社会学角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微突发事件"的形成:首先是发生一个小范围的事件,当事人或者其他网友在网络等传媒上将此事披露,引起受众关注与讨论,事件开始在社会上传播;事件经媒体传播,受众情绪、意见不断高涨,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公共事件。"微突发事件"的特征:一、直接参与讨论者人数众多、多元化。数以万计的网民都可能通过网络对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参与对象跨地域,涉及面广,既有来自事件发生地的,也有来自千里之外甚至国门之外的,而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则几乎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很多时候,参与者可能和事件本身毫不相干。二、媒体造就了"微突发事  相似文献   

16.
张品良 《网络传播》2005,(10):12-13
“当今世界正在向网络社会时代过渡,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特殊的、虚拟的社会空间,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是历史和现实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新的挑战。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网络传播的种种功能,社会对网络传播的利用、驾御、掌控能力已经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飞跃,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既有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这些特点,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才能发挥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薇淇 《新闻前哨》2011,(12):111-112
为了避免网络突发事件因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而造成受众在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上的混乱,有必要弄清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以及对它的应对机制。一、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称首印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网络名人凭借其社会地位,以犀利的语言、敏锐的洞察、海量的粉丝、巨大的传播力在自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和普通网民相比,网络名人的号召力更强、社会传播力更高。但是,网络名人在拥有影响力的同时,却忽视了随之而产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论述了网络名人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内部规范和外部规范强化网络名人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