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蔡兴蓉 《教师博览》2006,(10):40-41
今年年初,《教师博览》刊发了董玉洁先生写我的《大街上的猫步》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紧随其后.《武汉晚报》、湖北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相继采访了我.并分别在“人物新闻”“特别关注”“晚点”栏目给予了报道。就事论事。我大约算是“出名”了吧,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说,对人生,我不是看得很乐观。他说,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但总体来说它不是欢乐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原话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诞生于爱的。”(《贾平凹谈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月迹》正是写出了人的“小段小段”的欢乐,也写出厂人的“诞生于爱”。  相似文献   

3.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以问鼎桂冠,呼声最高,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贾平凹表示《秦腔》得奖既意外,也不意外。他说:“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4.
1989年5月号的《人民学》杂志是一期散专号,杂志的副主编周明先生约我写一篇关于老舍先生的散,我便写了这一篇,取名《父子情》。章的开头,我先给父亲定了一个位,说他不是“慈父”型的人,也不是“严父”型的,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透过这个简单的交待,我想说明,要想给老舍先生简单地定个位,  相似文献   

5.
曾在《博览群书》上读到朱伟一先生的《往事》一文。写他12岁的儿子“写砸了”(朱先生语)一篇命题为“往事”的作文的这件事。他分析原因说:“主要是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重点,像没有对准焦距拍出来的相片。”接着又写道:“我同儿子讨论了半天.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如何改才好。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这个题目就是没有办法写好……连孔圣人都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圣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12岁的小孩写一篇深奥的文章呢?”作者的这种分析与责怪在当下可谓大有市场,对此本人大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6.
闲来,捧读贾平凹先生的文章——《我的老师》,感叹先生洞察人生的深微。这个“孙涵泊”,让我看见了蓝天的纯净,绝壁的崇尚和海的威严,并使我顿悟:“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单单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还有不少于生活每一点滴中让我们灵光一现,找回本真的良师。  相似文献   

7.
智者无言     
贾平凹写过一篇文章《说话》,其中末段写道:“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而来的流言对我来时我只能沉默。”他还说,世上最好的两个字是“莫言”。平凹兄是明白了,难怪他奉守的成就大事的秘诀是:心系一处,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相似文献   

11.
行动的教诲     
李鸿 《课外阅读》2007,(2):38-38
那年,季羡林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我们漫步在北大的一条石径上,他问我:“你的关于苏慕遮的文章写完了吗?”我尴尬得语塞了。季羡林先生宽厚地说:“这条小路通向我的办公室。我在家里的书桌上写《我的小山》。写累了,就出来沿着这条石径去办公室。在那儿的书桌上,我写关于糖的传  相似文献   

12.
我在60年代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的时候,就发现“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似乎有问题,曾经写过一文,作为附录,收在我1983年出版的《指南录》(注释本)之后。拙注印数寥寥,流布不广,真有“知音稀,弦断有谁听”的感慨。现在我愿试谈此句的释意,并向《“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辨证》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3)的作者陆精康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3.
安文江 《学习之友》2006,(10):58-58
在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时候,周海婴推出了30万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在最后补上的《再说几句》一节,海婴披露: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请周谷城、罗稷南等湖南老乡叙谈。其时正值“反右”.罗稷南先生斗胆向毛主席提出个设想: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主席沉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相似文献   

14.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6.
文革前有一次向老师请教如何作文,老师言谈中曾提及《文坛登龙术》,并说它很坏,还遭到鲁迅先生的“骂”。80年代我当了语文教师,又从《教参》和有关文字资料上看到对《文坛登龙术》的种种指责,说鲁迅先生为了批判此书还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教师博览》刊发了董玉洁先生写我的钛街上的猫步》一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紧随其后,《武汉晚报》、湖北电视台和湖南卫视相继采访了我,并分别在“人物新闻”、“特别关注”、“晚问”栏目给予了报道。就事论事,我大约算得“出名”了吧?  相似文献   

18.
何捷 《小学语文》2014,(7):80-83
【教材简述】 贾平凹先生的《风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课)是一部书写童年快乐的优秀作品。文中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从多种角度阐释属于儿童的快乐。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感情真挚,意境自然,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童真童趣,给读者以快乐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我非常喜欢中学语文课本当中两篇写老师的散文《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两文中的主人公蔡芸芝老师和藤野先生是两位从事平凡教书职业的老师,他们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自身高尚的师德、人格的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也让每一位读者对他们不由地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风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