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四平市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难题。文章型对影响四平市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农民素质、农业结构、农业科技含量、农产品流通体制等,为建立促进四平市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1999年,是实现“九五”农业目标的关键一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是:以“九五”计划“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好转化增值;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产业  相似文献   

3.
夏青 《华夏星火》2014,(5):38-41
新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从总体上绘制了一幅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新蓝图,对于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帮助各类社会资金明确投入方向和重点、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讯速,经济效益显著。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调整,这对于丰富农产品市场,提高人们的小康生活标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创意农业的实现就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而这些方面和产品设计有着很深的联系[2]。本文通过剖析农业创意相关因素,进而与产品设计对接,阐述产品设计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领域及作用,寻找创意农业产品设计新方法新思路,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从武汉市近20年来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武汉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夏守信 《大众科技》2005,(1):126-128
农产品商品率低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农增收,同时实现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尚存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为此,应从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以及加强管理创新等方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有着相当庞大的农产品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对农村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以及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归纳总结了湖北农业发展的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总量优势明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等主要成效,有针对性地深入解析了湖北农业发展的差距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Heckman两步法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从就业决策、就业选择、就业强度以及就业收入4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检验了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且主要使农户倾向于选择非农经营;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其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农户外地务工人数之所以增加只是休耕促使其家庭内部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这主要通过提高相应的非农就业时间来实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休耕参与程度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只有将耕地全部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绝大多数耕地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休耕有利于纯农户与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对II兼业农户无促进效果;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劳动力低年龄组无影响,且劳动力高教育组农户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本文不仅有助于填补已有文献的不足,对完善休耕政策以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国明  周建鹏 《学会》2010,(1):23-26
农技协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该文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技协的发展特点,分析其生成机制,总结主要的发展模式,研究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依据当地实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提出加快该地区农技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小丹 《科技广场》2011,(6):103-106
洛阳市农村家庭总收入与消费呈现高度的相关关系,当农民的总收入变动一个单位,农民的总消费平均变动0.803个单位,由此可见,农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但当前洛阳市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业水价调整对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应用模型推导与调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农业水价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目前技术水平下田间需水的价格弹性有限,价格信号对农户的灌溉决策行为影响微乎其微。农户水环境意识薄弱以及考虑粮食自足与极低的农户收入是影响农业水价改革及其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改变农业用水管理模式,适当抬高农业水价,促进农户节水意识提高;建立节水效益补偿机制,试行“两部制水价+ 返还”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技术进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0):2039-204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②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朝辉 《资源科学》2018,40(7):1387-1396
退耕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退耕参与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新疆阿克苏地区1451户农户的调查,应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预置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过程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出发,探索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户退耕参与风险感知、激发农户退耕参与意愿、优化退耕还林政策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等预置性因素、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等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直接成本等过程性因素、非农就业能力等外部性因素具有统计显著性;② 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认知水平、退耕配套政策、非农就业能力等变量对显著降低农户参与退耕的高风险感知或提升低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业自然生产弱质性、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变量对显著提高农户参与退耕高风险感知的概率相对较大;③ 退耕政策认知水平、退耕还林直接成本、林产品市场销售损失等是影响农户参与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键变量,也是降低农户退耕风险感知水平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结合条件价值支付意愿和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参照点理论考察了农民灌溉水价的心理决策机理。研究发现:农民的心理参照点水价是影响其灌溉水费支付行为的重要微观心理因子。通过对四川省21县区567份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样本区农民(92.06%)的心理参照点水价等于零或小于实际水价是水费政策执行难的直接微观心理原因;近期政府"既免又补"的农业政策影响和降低了农民的心理参照点水价,导致了税费改革后水费执行难度加大;同时,受教育时间、性别、去年家庭开支、去年水稻收入、水价制订是否公平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民的心理参照点水价,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农民心理参照点水价的水平。本文的政策启示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应考虑农民心理决策机理,政策应注重农民权利与义务并重,着力提高农民的心理参照点水价等。文后还指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农户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志武  胡伦  陆迁 《资源科学》2018,40(4):797-808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特质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需求异质性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农户最优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政策激励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利用甘肃省张掖甘州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示范区540份农户调查问卷,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降低干旱风险损失的功能,因此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随风险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增加,而随风险偏好程度增加而减弱;② 农户风险认知、风险偏好交互决定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即当农户感知到更大风险时,风险喜好型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低于风险厌恶型农户采用意愿;当农户属于风险喜好型时,风险认知较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高于风险认知较低农户采用意愿;③ 农户风险偏好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风险厌恶型农户随其风险认知水平的增加而对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和显著;同时,研究也发现风险规避型农户并未因风险认知水平提升而提升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在农户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方面,资本投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果园、菜地、大田,要素投入组合结构从好到差的顺序是:菜地、果园、大田,两个排序中经济作物都要高于或好于大田作物。分析认为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收入问题则又是当前农民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运用通径分析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