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位记者到同一地方采访,一个能写出较有反响的新闻稿件,而一个什么新闻也没发现,空手而归;两位记者采访了同一事件,一个写出的稿件有深度和新意,而另一个写出的稿件很平淡。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说前者的悟性高,后者的悟性低。新闻的稿外功夫关键在于悟性。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2.
笔者是一位军转干部,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十来年,共有18件作品已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回顾自己的新闻实践,笔者的体会是只有用足新闻资源,提高写作标准,才能写出精品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3.
记者肩负着为新闻传媒提供新闻稿件特别是优质新闻稿件的特殊任务,以满足报纸等媒体正常运转的需要。新闻记者每天都接触着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接触着许多崭新的领域。怎样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挤社会中写出较好的新闻稿件?笔者认为,关键取决于新闻记者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作为新闻工作和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以此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那么,新闻作品如何更好地发挥以上作用?笔者以为,作为地市级党报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就是要深入基层,写出百姓关心、关注的稿件,避免空话、套话、假话。唯有如此,作品才能可读、可信,群众才会欢迎,作品定会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细致观察,采访到全面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稿件.也才能达到再现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目的。 深入现场是写出好的现场新闻的前提 深入现场采访.是对所有记者的基本要求,现场新闻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我从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发表新闻作品2800多件,其中摄影稿件近千件,有数十件作品获奖,曾多次被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菏泽日报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从一个农民“记者”,成为乡镇在编人员,吃上了国家“俸禄”,并当选成武县第八届政协委员.之所以能够成功走上新闻路,写出好的稿件,我觉得就是巧妙运用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7.
一些老记者往往这样告诫年青人,稿件发表后,拿出原稿对照一下,自会判断出发表稿哪些是改好的、改妙的,改好了、改妙的地方,就要仔细加以学习,以便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这确实是经验之谈。作为记者、通讯员从编辑改稿中都能学到哪些东西、受到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理解编辑与记者、通讯员之间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并努力减少这种差异,写出对路稿件。记者、通讯员是以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行写作的,而编辑则是根据新闻稿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加上考虑宣传价值、社会效果、版面计划等因素,对稿件的新闻价值作出二次判断,以确定稿件是否发表、如何发表。记者、通讯员与编辑这两者之间无疑是有差异的,是一对矛盾。差异减少、矛盾统一,稿件顺利发表,反之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记者写作稿件水平的高低是媒体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方式决定着新闻内容事实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记者写作逻辑思维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那样就削弱了写作稿件的水平和质量,为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把握好感性理性,进而为受众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我接连有4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新闻单位的同行要我谈谈体会,实在有点心怯。我到《石河子报》任记者刚满一年。之前,当过农工、文教、教过书、任过新闻干事,歪歪扭扭,写了几百篇稿件,方领会到一点,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也要老老实实多学习多思索。当个小报记者,说来既难也不难,要写点常规式的报道,抄抄文件材料,跟着首长迎来送往自然不难;然而,要想深入到基层,挖掘出真正的新闻,并写出独到的有鲜明特色的作品,确也不易。今年4月5日清明节,我和一位新疆日报记者一大早赶到周总理纪念碑,想通过采访悼念活动,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的怀念之情。整整一天时间,我们“泡”在人群  相似文献   

10.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媒体记者,特别是新闻专题的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记者采写同一题材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记者的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1.
有位老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写出的稿件交往编辑部后,我知道能发表在报纸版面中的哪一个位置,是头条,还是报眼,或是右下角。这自然与其长期的采写实践经验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记者对所写的消息、通讯的新闻价值有着准确的判断力,有着较强的版面意识。而现在一些记者版面意识淡薄,写出稿件给编辑部一交了事,认为组版是编辑的事情。这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记者根据新闻价值标准来选择报道对象,来判断新闻事实的取舍。而编辑部则是根据记者采写出的稿件进行编排、选择,并通过对稿件在版面上的安排,体现出编辑部对稿件所含的新闻价值的再度判断。用版面语言,诸如稿件的位置安排及标题字号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打造精品,需要平时多留心、深入基层抓活鱼、抓好细节描写,有精品意识,与编辑进行良好沟通。文章通过作者多年采写的亲身体会,分析了记者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14.
在同一事件的采访中,由于记者捕捉问题的能力不同,因此写出的新闻稿件的质量就会有很大差别。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一些人捕捉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按新闻规律准确及时地抓住埋藏在纷纭复杂的客观事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能否冲破狭小的弧面。走向全圆。  相似文献   

15.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以及记者的敏锐观察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细节的运用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受众心理,善于捕捉细节,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用朴实生动的细节去撩拨读者的情感,用丰富的色彩和个性来反映主题,是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作为都市报的记者,在实际采访中,笔者对新闻细节在新闻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无限风光在险峰,对公众新闻人物、对人们已经熟知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常规的新闻采访方式写出来的稿件可能没有什么新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呢?本文用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和大连晚报记者卢真珍采访实例,说明记者要写出独家的好新闻,必须改变传统的你问我答式的采访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新闻采访方式,这样的报道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品是新闻记者水平的体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尽管新闻事实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但记者的主观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记者认识水平不高,主题开拓肤浅,角度不新,写得呆板,就是有再好的事实也难以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对记者的要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但是,占据  相似文献   

20.
贾刚为 《新闻实践》2005,(12):54-54
新闻竞争,核心是内容竞争。内容竞争,就是要有好作品,要有新闻精品。不同的新闻体裁都可能出精品,其中传统分类中的通讯,更能够出传世之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通讯的精品之作呢? 一、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采访本领 精品之作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记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就不可能写出新闻精品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