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统编教材为《朝花夕拾》创设的导读主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所谓的隔膜多表现在不了解鲁迅或者对鲁迅的认识过于脸谱化;不了解《朝花夕拾》的历史文化背景,认为《朝花夕拾》语言过于佶屈聱牙,等等。学生与《朝花夕拾》的隔膜,犹如一座山,作为“攀登者”若尚不具备足够的翻山能力时,他们就需要一些工具,如阅读的支架,即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笔者看来,“支架”从建筑行业的术语,即建筑工人在工作时搭建的临时架子,在建筑房屋时起到辅助作用,到在教学中被广为认可,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刊载了傅世娟、王屹宇二位老师合作的《经典阅读:想象另一种可能》.傅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读景”“读情”“读人”三个教学环节,追求阅读文本的高度和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屹宇老师在“对话”和“观察者语”中说:“读鲁迅作品不是在字里行间去核对鲁迅的思想,而是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品读鲁迅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乃至画面感,感受他的温暖、脆弱、伤感乃至顽皮和幽默”,“与其追求深刻,不如去学会品鉴和模仿经典文本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韵律……总之,语文课要多点语文”.王老师提出了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4.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倡名著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推荐名著中的重要一部。文本细读是阅读《朝花夕拾》的重要方法。文本细读包括“分析人物关系与细品人物语言”“赏析修辞与写作手法”“分析语句深层含义”“填补文本空白”等方法,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走近鲁迅”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鲁迅或他人作品“初识鲁迅”。鉴于文本难度与学生认知的差异,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设计“触摸心声、了解追求、初识为人、感悟价值”等层级任务活动,构建阅读支架,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从“最喜欢”的鲁迅的感性认知向“民族魂”的鲁迅的理性认知迈进,为将来持续的“走近鲁迅”的阅读奠基。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  相似文献   

7.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章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以“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表达中寄托深刻复杂的思想情感”为学习主任务,以“品析人物形象”“品味情感内涵”“品悟写作意义”为学习子任务,通过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诸多矛盾之处,领悟其背后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化难为简,搭建起阅读鲁迅散文的支架。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散文教学存在两重困境:一是学生与文本之隔膜,尤其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二是学生与作者情志之隔膜。在散文教学中营造“三境”:创设个人情境体验,建构问题情境体系,延伸社会生活情境。以打通读者与作者的隔膜,打破学与考“各表一枝”的藩篱,完成“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阅读不是随意地翻看文章字面,而是要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感悟文本中的强烈情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深入文本世界,感悟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可以说,它是人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沟通,是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其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会文本深刻内涵,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起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这种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点】(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3)品味萧红在文字下涌动的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4)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相似文献   

14.
张利琴 《教学月刊》2013,(11):38-41
当前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呈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势。课文教学变成判断、选择、回答问题的程式,以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急于向文本外拓展,以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课文教学直指阅读技能使阅读活动浅尝辄止、索然无味——所设问题缺乏内在逻辑,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探究味;学生忙于答题,无心品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语言味;阅读缺乏情感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失去了情智味。课文教学“偏食、速食”,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变味的课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进鲁迅"单元,这是教材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组织的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编排逻辑,把握单元整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做文本和学生知音,从普通读者的视角、教师的语文视角和学生的学情视角解读文本,建构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单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单元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初步学习体会鲁迅文章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陈晨 《语文知识》2009,(3):70-71
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公认的经典之作,在当下并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现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屡见不鲜,被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研究者从“史”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强调其文学史价值;而作为一般读者的学生,则比较偏重个人的审美趣味。两者的龃龉是两极阅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也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隔膜。细究起来,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对时代性较强的经典文本的阅读中。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作用,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初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课程目标也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构和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可供挖掘的教学点很多很杂,单篇精讲难以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形成系统且深入的认识。以“非情节因素”作为阅读鲁迅小说的特殊通道,聚焦核心概念,在文本的重组与联读中,可实现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促进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阅读学习的真正发生,从而使学生成为独立的阅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梁衡的《夏》是散文中的精品,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因此本课的诵读品析教学以读为主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关注文本和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切入,从文本内容阅读过渡到文本语言和作者情感的阅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思维碰撞,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在多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