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韵》写作和成书出版的这20年,对于作家凌叔华来说是人生中极为艰难的20年,《古韵》因此集中体现了凌叔华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生活道路中的选择与尝试。本文以《古韵》的写作过程为对象,深入分析凌叔华的创作动机、影响因素、写作策略和文化取向,探讨其中的抒情传统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刘思思 《文教资料》2010,(18):80-8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30年代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试图阐释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及凌叔华的创造性选择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五四"落潮期的鲁迅思想情感的轨迹,《朝花夕拾》无疑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论文着重阐发"回忆"在《朝花夕拾》中的地位、形态和意义,试图分析隐含在文本背后的、纠结于创作主体内心的现代个体与传统集体之间的矛盾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女性自我意识初醒的客观书写,对封建家庭中"旧"思想的冷静批判,以及对下层劳动女性悲苦的深切同情,凌叔华在其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中,以其固有的独特气质,书写了属于她的"世态的一角"。和冯沅君的大胆激烈、黄庐隐的深沉缠绵不同,凌叔华用她的冷静、睿智来回应"五四"的时代强音,显示出她以女性视角为文的温和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女性自我意识初醒的客观书写,对封建家庭中"旧"思想的冷静批判,以及对下层劳动女性悲苦的深切同情,凌叔华在其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中,以其固有的独特气质,书写了属于她的"世态的一角"。和冯沅君的大胆激烈、黄庐隐的深沉缠绵不同,凌叔华用她的冷静、睿智来回应"五四"的时代强音,显示出她以女性视角为文的温和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7.
《古韵标准》的版本本来比较多,但不少人只谈丛书本,否认单行本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古韵标准》的各主要版本及其版本特征的考证,说明《古韵标准》不仅有单行本,而且是先有单行本,后有丛书本,并非"世未有单行者"或"都见于丛书中"。同时对毫无版本信息的馆藏本,进行比对、考证,并根据书中的避讳等情况,认定其为嘉庆年间郑炳文刻本。  相似文献   

8.
韩宏丽 《考试周刊》2011,(31):21-22
德国作家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在小说中巧妙运用回忆性叙事手法自然引入主人公参军前的生活,插入对前线战争场面的自然主义描述中,使今昔之场景和人物心境形成强烈对比。回忆性叙事凸显了小说"回不去的过去"这一主题,不仅揭示了战争虚伪残酷的本质,而且展示出在一战炮火洗礼下的一代青年迷惘情绪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10):29-30
凌叔华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小说《花之寺》是凌叔华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作品系抄袭契诃夫小说《在消夏别墅》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以区别借鉴与抄袭的不同,重在讨论《花之寺》的独创性,分析凌叔华在吸取契诃夫创作经验的同时,如何完美融入自身的情趣秉性、审美理想与生活体验,形成自身独有的写作品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是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模式类型,回忆在这类小说中又是很常见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孔乙己》和《祝福》中出现的回忆,对回忆在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13.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用回忆整合《宠儿》这个诗化文本,重现了奴隶制对各个人物心理的影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曾试图不去回忆过去,但记忆像潮水般袭来,使他们不得不回忆。回忆会重揭伤疤,但缺失的美国黑人的历史要通过回忆来填补与重构。文章从回忆的实现、回忆的创伤和历史的缺失与填补三方面论述了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力图通过回忆重现其他黑人作家“忘记”了的奴隶的内部生活,探索缺席的历史,并用回忆填补缺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16.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17.
《小山词》反复出现一个主题;回忆。回忆这一心路历程转而成为《小山词》创作的心理态度。晏几道在回忆中寻找和反省生命的寄托和意义,自我放逐于感伤的回归之旅。这使得晏几道的精神特质及小词创作都具有了个性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墨尔基阿德斯之于《百年孤独》,是预言也是回忆。墨尔基阿德斯和他的羊皮书作为小说的隐形线索,构成“书中之书”的奇效。同时他的挟裹着温情的叙述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回忆之书”,并极好地解释了“将来过去时”的叙述时态。  相似文献   

19.
比对孙犁的《山地回忆》和《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会发现小说中有三处重要的虚构,一是对女性形象的美化,二是把战争时期的特殊生存状态改写为日常生活,三是设计了人物在建国后的重逢。这些虚构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和反差耐人寻味,既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态度和创作倾向,也反映了时代和环境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云南回忆》是中阮第一首协奏曲,自1987年上演,到现在已经有30余年。中阮第一协奏曲《云南回忆》使用了多种演奏技巧和作曲方式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中阮音色。本篇论文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与观察和对《云南回忆》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艺术价值的分析,把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