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东西方冷战的重大转折期,在这10年中美苏由激烈对抗走向缓和,直至苏东发生剧变,冷战基本结束.在此期间,执政8年的里根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反共最坚决的总统".他上台后奉行对苏强硬政策,在公开威慑遏制苏联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隐蔽行动政策,力图削弱苏联的力量和影响,瓦解苏联集团,赢得冷战胜利.这些隐蔽行动政策文件彰显了隐蔽行动战略在里根政府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它们的实施对苏联力量的收缩、冷战格局的变化乃至苏东剧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政府认为这是苏联势力范围和共产主义扩张的又一表现,对美国在波斯湾至关重要的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迅速制定并执行了通过公开外交手段辅之以隐蔽行动迫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政策。美国在阿富汗实施的隐蔽行动,最主要表现为准军事行动,且并非孤军作战,而是有多国参与,与之密切配合行动。同时,到后来实际上变成了公开的秘密。美国在阿富汗的隐蔽行动,是美国在苏联开始走向衰落的情况下给苏联的一记重拳,它严重削弱了苏联的力量,使苏联为入侵阿富汗付出了沉重代价,最终迫使苏军撤出了阿富汗。  相似文献   

4.
外蒙古原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自30年代以来,苏联从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出发,把外蒙古作为一个筹码纳入其远东战略.先于30年代中期重新驻军外蒙,继之与日本签署“共同宣言”,公开推行外蒙古独立政策.进而,与美国既勾结又争夺,明目张胆地制造外蒙古独立,迫使中国与之谈判接受雅尔塔协定中有关外蒙古的条款.而蒋介石政府从极端的反共反人民出发,为换取苏联支持,竟出卖外蒙古领土主权,成为外蒙古独立的帮凶.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联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迅速地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面效果,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美国在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快速地摆脱了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两国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对于我们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智力落后儿童又称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也有叫作弱智儿童的.智力落后或精神迟滞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心理机能发育迟滞或不完全的状态.智力落后儿童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都很复杂,要给智力落后下一个简短、准确的定义不太容易.美国心理缺陷学会和美国精神科学会出版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提出了大同小异的描述.苏联学者鲁宾什坦  相似文献   

7.
一、力量对提高投掷成绩的意义.在多次世界田径比赛中,苏联女子投掷运动员以优良的成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美国男子投掷运动员经常取胜,而英国这一个有一定运动传统的国家,在16届奥运会上却没有取得一个金牌,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混合队全体成员缺乏身体训练.许多教练员指出,英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的区别,特别是与苏联和美国运动员来比,只是缺乏力量,  相似文献   

8.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冷战的一次极限,双方处于世界热核战争的边缘,危机一触即发.然而,凭借着双方领导人的冷静与克制,这次危机得以和平的解决.整个危机是一个冲突、克制与妥协的过程,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最后,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美国也有条件的保证不入侵古巴.  相似文献   

9.
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南北分治是朝鲜战争的祸根。美国出兵干涉又导致战争升级 ,酿成局部地区的国际战争。苏联从其自身利益考虑 ,没有直接出兵参战。在朝鲜战争中 ,斯大林的态度先热后冷 ,最终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停战谈判问题上 ,斯大林积极斡旋 ,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干涉SAR图像数据压缩问题,提出将干涉SAR的数据压缩转化为一个幅度图像的压缩和一个干涉相位图的压缩. 设计机上信号处理流程,给出基于DCT和DWT的2种机上数据压缩方法,并对其数据压缩性能进行分析. 针对相干斑对干涉相位影响较大的问题,在对干涉相位图进行压缩前,插入回转中值滤波. 不同信噪比下干涉SAR仿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雄称霸的基本国策,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因而逐渐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主动并最终赢得了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2.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竞相角逐。战争期间苏美两国以"游离"于战争的姿态俯瞰战势的进程。随着"巴巴罗莎"计划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苏美两国真正的被卷入了二战的漩涡。无论苏德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在爆发前都以谈判——柏林会谈、美日谈判作为"急行军"中的"一曲乐章"。但是谈判的真正意图决定了德日法西斯两国对战争蓄谋已久,谈判以破裂告终,双方在战争中兵戎相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开始将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广大的中间地带,中东成为了美国与苏联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控制中东,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针对中东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经济和心理手段将中东纳入西方阵营,完成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为此,杜鲁门政府责成新成立的心理战略委员会制定了针对中东的PSB D-22心理战略计划,提出了通过公开的和隐蔽的心理战手段培养阿拉伯民众的亲美反共倾向,进而控制整个中东。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并完善了杜鲁门政府的中东政策,进一步强调了心理战在实现美国中东政策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成立了行动协调委员会来加快实施PSB D-22心理战略计划。但是,由于美国坚持奉行亲英、以政策以及与中东国家在国家利益方面缺乏一致性,美国对中东的心理战行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化解两次国际石油危机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等石油进口国带来的巨大冲击及防止未来再次爆发石油冲击,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石油安全,这些措施既有国内方面的,如节约能源,调整经济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国内石油生产和实行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也有国际层面的,如推出新中东政策,减少阿拉伯产油国发动石油禁运的动机;建立国际能源组织,以消费国的集体行动应对产油国的集体行动;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保护了未来美国及其盟国的石油安全。但同时美国并没有建立起类似于国际货币机制和国际贸易机制那样稳定有效的综合石油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对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用速战速决的方针,用其主要兵力向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进攻,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企图迅速消灭中国。但是自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改为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把其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