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峰 《新闻世界》2014,(6):224-226
本文依托新闻框架理论,采用甘姆森(Gamson)媒介包裹的概念操作对《人民日报》与《新京报》关于转基因食品三年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两报在此议题中除了发挥一般媒体的社会热点信息告知功能,更着重引导受众了解关于转基因的专业知识和我国相关政策,力求营造一个理性科学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舆论环境。通过议题框架建构形成三种说服模式:国家职能部门严格审批程序保证转基因入市的正当性,专家以科学知识为转基因食品去魅,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待转基因食品更开放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议题注意周期理论视角,对黄金大米事件前后9年内《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两家媒体围绕黄金大米事件的转基因议题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传播视角、标题、新闻文本要素等角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作为2007—2008年的经济热点,通货膨胀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成为政府、专家、媒体以及公众的注意力焦点。本文聚焦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舆论调控,以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例,通过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三者的互动,解析社会转型期经济问题的舆论调控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998年到2011年13年来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主流媒体在对禽流感议题的关注趋势呈现相同的特征,但在关注程度上有所不同。同时,本文也以议题注意周期、框架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由于办报理念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主流媒体对禽流感议题关注重点和选取视角、报道议题等方面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李师荀 《新闻世界》2014,(7):243-245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8.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涛 《东南传播》2012,(1):59-61
本文选取重庆最具代表性的两份报纸《重庆日报》和《重庆晨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两份报纸在5个月的时间内对重庆户改的报道,运用框架理论,对所取样本进行框架分析。探讨比较都市报和党报在框架选择上的异同点,进而延及报纸如何为政府政策宣传服务,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以期从中得出结论与规律,以更好地为户改等与城市化相关的公共议题,政策的传播推进提供有用建议与信息。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9):76-80
本文以三家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和《印度快报》研究对象,运用议程设置和框架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三家报纸近十年间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道进行梳理,发现它们的议题和框架类型基本相同,但是在报道的数量与报道的具体内容方面差异很大,由此体现出三家报纸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陈丹 《新闻大学》2002,(3):29-32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个案,通过分析1994-2001年《人民日报》“世界艾滋病日”期间(11月30日-12月2日)有关艾滋病议题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取向,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报纸如何呈现与建构艾滋病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3.
石倩 《东南传播》2010,(9):166-168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是内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选取了从2010年4月15日到4月21日一周内两份报纸中玉树地震的相关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安排、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两份报纸的报道特色和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晨曦  许多 《新闻世界》2010,(4):76-78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诸多热点问题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中日热点问题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正确把握矛盾,增进两国睦邻友好。为此,通过两国主流报纸对特定热点问题的报道,考察双边认知,具有可行性。在研究媒体的选取上,我国的《人民日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对中日关系的相关报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价值;在分析案例的选取上,历史认知问题和竞合关系问题尤为突出;在时间范围的选取上,2001年以来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在样本单元的选取上,着重从《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文章中搜索关键词,对比报道数量差异和报道走势,总结中日的认知偏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和《中国民族报》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五省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框架,并分析该框架形成的因素。研究发现,报纸对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宗教、突发事件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