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卧评和天评认为《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来组织结构,这和以后的诸多关于《儒林外史》结构的观点不同。卧评和天评还论述了《儒林外史》结构得以实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2.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的成就,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响。”这一评论是十分精当的。它指出了这部著名作品的思想艺术的主要特点,指出它在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中的特殊的地位,以及它给社会一种特殊的影响。从而,鲁迅就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研究《儒林外史》的正确的方向。建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在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殿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对讽刺手法的运用灵活多变。从夸张、对照、细节描写、对反面人物语言的独特描写四个方面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指出其讽刺艺术的精华是"笑中带泪"。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吴敬梓以其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吴敬梓在作品中也用了不少笔墨,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但对庸俗、卑污、腐朽事物的讽刺与批判,却是《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是它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与满足的主要原因。《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文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讽刺艺术的卓绝成就而独树一帜,它以“感而能谐,婉而多讽”①著称。鲁迅先生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②,“在中国历来作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文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比,吴敬梓笔下的调整艺术形象,闪耀着别是一家的异彩。所以,我们必须分析、探讨《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吴敬梓是一位谙于世态人情、娴于讽刺艺术的大师。 《儒林外史》描绘的大多为日常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长期来,学术界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发表的大量文章来看,大都是对《儒林外史》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讽刺效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对文学批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对逻辑学方面的非形式谬误问题有所涉猎。其所论谬误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文浮于理、论证不当、认知不当、用字(词)不当(包括文字误解)。刘勰的谬误思想是受到因明学“过”之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精神的自由性与独立性而言,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是相一致的,但其思维方式与实践形式则又是有差异的。艺术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及艺术活动为起点,通过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活动的切实感受与体验,既而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理性思维为主并关系到结论的形成。在艺术批评实践中,因批评家认识艺术的视角、观念不同,并依据相关知识背景与理论体系及评价标准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模式。艺术批评在中国当代实现模式转化的大背景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模式的转换与发展有三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艺术批评随着现实主义的演进,尤其是在当下后现代相对强势的文化语境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根据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演进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在审美的角度更加关注人文,文化和叙事性的探讨,而在历史的角度上,它的意义则更加倾向于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有机批评"是19世纪俄国经典美学和艺术批评中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派别,为批评家格里高里耶夫所创立.它视艺术为活的生命有机体,主张立足于人民性根基,在理性直觉的基础上对艺术作整体的有机探讨.这一学说具有深刻的哲学基源和现实启示作用,为艺术批评实践活动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