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伪蒙疆政权的物资统制政策——粮食统制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伪“蒙疆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扶植建立的又一个傀儡政权,其所辖地区被日本看作“防共特殊地带”。为了维持侵略战争,日本以伪政府为招牌,依靠行政权力和法令,以强硬的措施从流通、价格、加工、消费等整个领域垄断并掠夺了这一地区的粮食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侵华目的,使该地区蒙汉各族人民陷入了饥饿和死亡的悲惨境地。这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日本侵略者自身惨败  相似文献   

2.
羊毛是蒙疆地区三大资源之一,又是重要战略物资。日本为了垄断该地区羊毛资源,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借口,操纵伪蒙疆政权,借助行政权力法规,采取了如下措施:以羊毛的增产为宗旨进行羊种改良;专派部队和特定机构进行收购;输出方面实行“政府许可制”;组织制品制造业组合进行加工;实行“指定价格制”。日本所采取的羊毛统制政策的实质就是获取廉价羊毛,企图达到“以战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后,伪蒙疆地区输入品腾贵,导致物价上涨。一般而言,作为抑制物价上涨的基本对策是控制通货膨胀以及解决物资供应的相对不足,但当时蒙疆在货币及物资两方面无法采取以上对策。于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只好执行“公定价格”制,实行低物价政策、公布暴利取缔令等经济警察手段,即实行物价统制政策。日本占领当局试图通过统制物价,达到平抑价格,安定民心,维护统治;方便其掠夺该地区铁矿石、煤炭、畜产品等各种重要战略资源,为战争经济服务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后,最具代表性的侵略就是劳动统制政策。其演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劳动政策的形成期、战时劳动统制的展开期和战时劳动力动员全面强化即劳务新体制时期。研究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劳动统制政策,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侵略给我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5.
所谓统制经济,即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垄断统治的一种经济体制,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的垄断金融政策及一系列战时经济统制办法,在维持战时经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便利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壮大。这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提供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经济统制的有关资料,以便考察该时期政治经济状况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鑫 《文教资料》2007,(6):121-122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进行战时经济动员而在国内实行了统制经济体制。政府通过建立机构、政策和法律三大体系,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保证了充分的经济动员,为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在这一体系下形成的政府管制经济的模式也对“一战”后的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经济具有决定作用,它直接地制约着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是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它曾力图通过武力称霸世界,但与其称霸野心相比,其经济实力明显不足。因而,战时的日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部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并随着战局的发展不断调整其经济政策。本文准备就此谈一些粗略的看法。战时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国家的“经济统制”,国家政权充分地介入到经济生活之中,而价值规律则降居次要地位,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国家的经济政策直接决定着战时经济运营的方向和进程,并最终反映到战争的结局上来。根据日本战时经济的行程,其统制政策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汪伪棉纱布贸易政策完全是满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紧迫需要而产生,并自始至终为其服务的,它的实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经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扶植成立了伪蒙疆政权,并强调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凸显日本"开发建设"蒙疆的必要性。而当时该地域的临战形势,必须"欲建设、先统制"。即对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实行强制性的政府计划指导、控制、干预行为。实施统制经济,目的是有效地控制该地区的经济命脉和最大限度地掠夺日本所需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把安置移民和难民作为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形成了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丁瑜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28-31,36
石川达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他的很多战争小说中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辩护: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他的这一侵华战争观的形成既有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也有他自身经历方面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课题研究更加深入.学者们围绕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的划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抗战时期的经济、教育、文化和日军侵华罪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16.
叶向高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嘉靖倭乱”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海洋社会经济也被整合到以东南亚为中心的环中国海贸易圈中去。叶向高作为一名政治家,一方面与陆地商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坚决支持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主张严禁通倭走私贸易,打击走私海商。叶向高对商人认识的两重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明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厥一时。考察其成因,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是形成嘉靖“大倭寇”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流民的影响、政治上的黑暗、军备的松弛,以及葡萄牙人东来和日本战混乱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也是形成明“嘉靖大倭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9.
蒙疆银行是日本在蒙疆地区进行经济掠夺、搜刮侵略战争资源的经济中枢。同时,各伪自治政府管内在“一行主义”的前提下,合并原来察南、晋北、绥远的旧钱庄,分别成立了察南.晋北.蒙古三实业银行,进行一般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蒙疆地区的金融机关由此形成了作为中央银行的蒙疆银行及下属三普通银行的格局,最终完成了金融机构上的一元化统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