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评论界对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辛格等作品中的犹太性因素分析甚详,但却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性分析较少,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虽然贝娄本人总想避免贴上“美国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他始终关注着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大量犹太文化的因素。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继承了犹太人的沉思传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观、金钱观、家庭观,在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中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3.
莫言早期为笔下的人物提供了两种生存方式——反抗和忍耐,但同时又对其作用和力量进行着消解,这其实反映出一种生存悖论。正是由此引出的深入思考促使莫言对自己的生存哲学和“高密东北乡”进行了改造。他不仅对这个荒诞颓废的世界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在苦苦探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自我拯救的武器——诉说。然而“诉说就是一切”吗?本文对此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4.
《寻找格林先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围绕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在贫民窟中寻找社会救济金领取者的事件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当代美国犹太人探寻生存意义的心路历程。小说中不同人物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贝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马拉默德是继辛格、贝娄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著名美国犹太裔小说家。他的创作力图以鲜明的“犹太性”作为对人类普遍心性的理解和体现,在驳杂多变的当代美国文坛上自立风格,独具特色。在众多的犹太裔作家中,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同时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犹太人道德责任主旨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存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具有实质内容与深远意义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自主性的和整体性的变革,而且必然还包含着并要求具体体现为人类社会诸主体的生存观念的重大变革,这就是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生存1”)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 生存观念(“生存2”)。传统的唯经济发展观之所以只能从“生存1”法理解人的生存,在于其人的假设是“经济人”与“动物人”,而可持续发展之对应于“生存2”,就在于相应的人的假设是“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从“全面发展的人”所蕴含的“生态人”去理解,“生存1”才能得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解。所谓“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中的“生存”也需要从“生存2”去理解,发展只是实现生存的手段,“生存2”才是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振兴道路所指向的目标绝不只是“生存1”,而是“生存2”。  相似文献   

7.
《永远占有》是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的名篇之一。本文从分析爱情故事情节的表面入手,指出该短篇同格林的其他作品一样,蕴含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人类在“凝视”的机制下对生命和未来生活的扼杀,这是人类很严重的异化之一。  相似文献   

8.
生存哲学是对“生存”的哲学反思。生存哲学不是对“生存”对象及其活动的哲学反思,这一维度不是将“生存”看作“现实性”确定的特征。而是从新的可能性维度解读生存哲学。揭示可能性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人及其人的实践分化活动。从当代哲学的研究层面理解生存哲学,这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价值.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从深层次上来把握时代主题,揭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表达人类在时代水准上所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延袭了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以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和赫索格第一人称视角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下男性如何诉说不说话的“他者”。女性作为第二性,是赫索格“自我”外的“他者”。但索尔·贝娄又赋予这些女性新的独立个性,她们颠覆男性的主宰地位,反过来牵制男性,主动化为说话的“她”者。从“他者”到“她”者,不仅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状,即女性改变被书写的历史,她们给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带来危机,更展现了索尔·贝娄对这一转变的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身份对卡夫卡身心深远而致命的影响自不待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就完全认同犹太民族,是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后一个破碎的犹太人",他自己的概括就告诉我们,在犹太人当中他不是自己人,而是一个以自己特有的情感、理性思考方式,言说包括犹太民族在内整个人类的存在危机、自己内心已破碎不堪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1.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经历了“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从变成甲虫开始的家庭混乱,特殊于人类的外形,给他带来了肉体精神的双重迫害,并且带着“混乱者”的身份痛苦离世。作为犹太人特殊的生存体验,使卡夫卡在格里高尔的身上寄予了太多他对民族的哀痛和忧伤。他要人们在为格里高尔的死感到痛惜的同时,也从这只异型的甲虫身上感悟到犹太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12.
生存和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中,实践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重要理论文献里,马克思把这一思想阐释得尤为明晰。因而,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逐步深化和现代性进程的加速,实践的内涵也正在不断扩展和拓宽,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范畴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样一个水平上,而应当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才是科学的和符合真理发展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前提,从实践与生存两个层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试图从学理上提出“可持续生存”的概念。可持续生存是基于人类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回应,而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性把握。它试图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反思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生存方式变革的新的方向。可持续生存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实践之中;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的一个转向,就是走向可持续生存。可持续生存构成了时代明转向的基础,并成为迈进新明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生存是对人生活性状的描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生存问题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及人自身的内在的双重属性之相互影响与制约;生存观念既是对生存现实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的本性尤其是其自然属性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则使人类不得不寄希望于可持续发展观。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固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点,但人的生存不应局限于此。只有人的生存观念有所提升,人的生存品质才会有实质性的改进,生存的意义才可能凸显,可持续发展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由此视域出发,他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器官”,并提出了一种独具慧心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艺术根源于“生存”,艺术活动透示了艺术作为“生存的功能”这一人文意趣。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在进行创作时,一直受到自己民族身份的影响。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始终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份"和"信仰"。由于犹太教正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贝娄也遭遇到了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的普遍困惑。本文旨在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8.
边缘化:美国犹太人的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是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犹太作家,他特别关注处于同化时期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生活在美国,但他们又有着犹太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感到,他们既不是一个自信的美国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们只能生活在双重文化的边缘体。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林区教学》2011,(10):16-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一部名著。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解析小说中所展现人物的迷惘与孤独,并通过研究小说中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思索和认识,对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分析其苦闷与绝望生活的原因所在,进而指出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只争朝夕》的成功对索尔.贝娄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索尔.贝娄的其他作品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张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1):30-32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海勒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并且通过对约塞连为求生所做的挣扎和其他人物在面对这一疯狂世界的各种反应的描写,表现出他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当人类的存在境况变得彻底的荒诞时,人该怎么生活下去。本文试图以存在主义为视角,探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海勒对于该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