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8月15日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奥运代表团进入摘金高潮,不论是电子媒体、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争先恐后报道最新的夺金信息。18日,我在看电视时,竞发现国内几家电视台在报道赛况时,都用了染指这个词来向观众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我现在任所长的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在1999年将迎来建所50周年。不过建所时的名称叫“新闻研究所”,“社会信息研究所”这个名称是1992年对新闻研究所进行改组时才诞生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研究所”这个名称还只有不到7年的历史。但是我认...  相似文献   

3.
所谓进行式报道,是指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分阶段加以报道的一种方式。比如,我台和郑州晚报对“华山路两层无主小楼”的报道,就是这种报道形式的例证。1989年11月,郑州市在清查城镇干部乱建私房时,中原区突然冒出了一座无主小楼。这的确是一个轰动事件。我们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于11月29日编发了第一篇报道:“寂寞小楼真无主”。报道指出,中原区华山路遇到一桩怪事,一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报道中,经济信息报道和经济新闻是一回事,没有任何质的差别。笔者从事经济信息报纸编辑工作多年,办报实践不容苟同此种观点.这种经济信息报道与经济新闻同一论观点,关系到经济信息报纸指导思想的确立,特别是影响到信息报纸的办报实践。我认为经济信息报道与经济新闻有着明显的差别,无论内涵和形式都有不同的表现,至少有以下几点。其一,经济信息报道旨在传递信息,经济新闻旨在报道经济活动。我们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即要区别所办报纸的性质。党报、综合性报  相似文献   

5.
快速反应和持续关注是报道突发新闻的基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亟待从媒体获取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这时会出现庞大的信息缺口,而率先填补这个缺口的媒体则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暂的信息稀缺时期获得大量的受众关注。在报道本地突发新闻时,地方媒体因其接近事件发生地而更具报道时效的优势,更适合做填补信息缺口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成就语言”这个词是我生造出来的,指的是成就报道中那些喜庆、褒扬的语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成就报道写惯了,写灾害报道时不知不觉地就将写成就的语言带了进去。  相似文献   

7.
李念 《新闻记者》2005,(6):25-28
广义概念的国际报道包括外国或国际新闻,也包括对外传播本国的新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涉我国际报道是有关我国的国际报道的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跨国家是指新闻事实来自国内外并具有国际认知价值;涉我国际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国家这一特定主体;传播客体除了外国公众外,还包括本国的受众。而所谓跨文化是指国际报道的传播一般都经过一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次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8.
春节刚过,新闻界的同行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动向,新闻专题节目开始向深度报道迈进了。每星期五晚上播出的《社会瞭望》节目,是这种新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新节目历时30分钟,由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来报道社会问题。《社会瞭望》第一次播出的内容,是有关北京地铁问题的报道。我看到这个新节目时,感到很吃惊。因为据我了解,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忙于搬家,要推出这个有深度的新节目,起码得等下半年,现在出来了,实  相似文献   

9.
“漏”报新闻的“漏”字为什么加上引号?是因为并非别人报了我没报,而是同样一则新闻,别人报道的是新鲜重要的信息,而我报的却是空泛的文字。在重大的事情上漏报新闻,在现在这个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少有发生。然而漏报新鲜、重要的信息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漏报新闻的经历发生在2001年上半年我在经济日报实习时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后。2001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值北方旱情严重,又临北京申奥投票前夕,此时北京的水问题备受瞩目。与会…  相似文献   

10.
春节刚过,新闻界的同行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动向,新闻专题节目开始向深度报道迈进了。每星期五晚上播出的《社会瞭望》节目,是这种新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新节目历时30分钟,由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来报道社会问题。《社会瞭望》第一次播出的内容,是有关北京地铁问题的报道。我看到这个新节目时,感到很吃惊。因为据我了解,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忙于搬家,要推出这个有深度的新节目,起码得等下半年,现在出来了,实在不易。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新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这个大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接收变得更有选择性,并且排斥那些没有经过加工整理设计、枯燥晦涩的信息,而愿意接收那些更容易识别并有趣的视觉化信息.当告知人们有个新闻或产品时,人们的直接反应是“给我看”,而不是“告诉我”.因此,对信息的直现化、可视化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孙世恺 《新闻实践》2001,(12):21-22
在新闻工作崎岖的道路上,我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足迹。其中最难忘的是新中国诞生10周年时,报道人民大会堂的落成。 那是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0周年前一个多月,全国人民瞩目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快要落成的时候,新华社派我去采写一篇介绍这个建筑的报道。这个著名的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建成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在我国建筑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3.
向冰洁 《新闻世界》2012,(8):272-273
“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已经是过于泛滥,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习惯性地贴标签,使其形象化、典型化甚至脸谱化,这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情的判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不应过度标签化,在信息本身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媒体应转变报道思路,分析受众心理,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泛标签化加深受众的“刻板成见”。  相似文献   

14.
在操作《“甜蜜”警报》这个封面报道时,我有机会走近一名医生的个人世界——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原主任李光伟。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  相似文献   

16.
李丽  何彬  胡琼瑶 《新闻前哨》2013,(11):71-71,82
当前。每天海量的报道见诸无数媒体,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新闻报道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空洞、乏味的报道转瞬之间就会被受众扔进字纸篓。留不下一点痕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报道缺乏深度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站在受众的角度形象分析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知道了——发布信息、知道了并与我相关——贴近性信息、知道了并使我受益——服务性信息、知道了并给我启迪——思想性信息。“知道了并给我启迪”就是真正有深度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被多次报道过的老典型,究竟怎样进一步报道,我的体会是,要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出新意,从老经验中找出新发展。我县白蒲镇在抓职工体育活动方面是个老典型,《人民日报》、中央电台和《体育报》等都报道过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我来到这个镇后,有人劝我说,这个单位是个老典型,写了恐怕也难以报道出去。我回答说,“先试试看吧”。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业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飞速进步。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年代里,新闻具有更强的复制性和竞争性,在这个背景下,独家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地为新闻工作者所青睐,因为其独一性会大大增强新闻媒体的竞争力,报道出独一无二的信息。可是独家新闻的难度很高,本文将对其特点和采写时的重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要想采用稿,‘王牌’离不了!”这是我初搞报道时所得的结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我这个结论是片面的。现在我的体会是:“王牌”是用稿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它并不是见报的唯一标准。记得还是1979年6月,刚当兵半年的我竟然也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军事记者》2012,(1):69-69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写下这个标题时.我发觉自己的报道理念已经发生变化。过去,总以为自己既要搞文字报道。又要搞摄影报道.还要为电视台搞摄像报道.抱怨工作中不能术有专攻。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为自己的“一专多能”而感到庆幸。因为做一名全媒体的报道员.正是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