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宁夏干旱半干旱区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主要针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并存的突出问题,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突破口,开展了抗旱节水优势作物品种引选及优化布局、雨水资源就地利用、优势作物补充灌溉技术、旱作精准高效节水补灌设备研发、非充分灌溉与现代用水管理关键技术、旱作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优势作物节水高效关键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课题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参加单位包括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和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课题主持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杜历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的缺水现状,非充分灌溉能有意识地适度地减少作物生长期的灌溉供水量,使作物遭受一定的水分亏缺,而同时又不至于导致明显减产,从而较大幅度的提高用水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获得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偏高成因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是关中地区的6倍左右,因而常常遭受各方面的批评。但宁蒙灌区定额高并非完全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宁蒙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本来就要比关中地区高很多。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宁蒙灌区较高的灌溉定额60%左右是合理的,只有40%左右是不合理 的。这既说明了宁蒙灌区节水的巨大潜力,只要达到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0.5,就可以减少引水40%左右,减少灌区耗水的30%左右;同时也说明了宁蒙区节水的限度:在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下,.宁蒙灌区的灌溉定额不可能降低到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同的水平。仍将维持在关中地区目前灌溉定额(2700m3hm-2左右)的3倍以上。要想进一步降低宁蒙灌区的灌溉用水,只有在改变灌溉方式(如改普通地面灌为喷灌、滴灌)以降低作物需水量、或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的水-土-作物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博  解建仓  汪妮 《资源科学》2012,34(6):1101-1107
为了进一步对陕西省蒲东灌区农业的规划发展,本文将线性规划模型和模糊优化模型应用到灌区土地-水-作物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之中。该模型用于优化经济效益、作物产量和劳动力的利用,并寻求相关作物种植模式和对土地,水,肥和劳动力利用下农业系统的优化配置。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决定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的三个目标函数输出数据作为模糊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在模糊目标和模糊约束的模糊环境下,取得模糊优化模型的最优解方案。这些非结构化的模型能够很好的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有效地联合利用。此外,对灌区农业系统优化配置后的净效益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管理模型应用到农业系统土地-水-作物的优化配置中是可行的,合理地分配土地和水资源,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净效益。  相似文献   

5.
郭玲霞  张勃  封建民  董莉丽 《资源科学》2014,36(10):2194-2202
通过对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下段的高台县60个村578户农业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采用决策树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不同水资源供应情景下的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作物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作物所需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预期收入、预期成本以及灌区;2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灌区种植结构单一,以收益较高的制种玉米为主,山区及灌溉用水不足的灌区,以低耗水作物和套种模式为主;沿黑河干流向下游套种比例逐渐增多,高耗水作物逐渐减小;3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若水资源供给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将会下降,中、低耗水的作物种植比例将会增加;大田种植减少,套种模式增加。  相似文献   

6.
三原县地处渭北泾东严重缺水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长期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农田水利方面,由于资源短缺和设施建设滞后、老化失修等原因,使得灌区失灌及水中旱问题愈来愈突出,一些地方农业连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故尽快解决灌区失灌及水中旱问题已成为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成为我们水利主管部门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就我县农业灌溉现状、失灌区及水中旱区分布、成因、解决对策等情况作一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文明进步的基础和保障,而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如何采用高效合理的配置手段优化农业水资源,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剖析了目前灌区农业用水在使用中遇到的瓶颈,并就如何优化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用水效率,满足农业灌溉需求。  相似文献   

8.
秦大庸  刘俊  鲁欣  冯琳 《资源科学》2006,28(4):172-176
提出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矛盾,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鼓励外出劳务、提高人口素质;②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③积极推进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增加涵蓄汛期雨洪资源能力;④发展窑窖集雨补充灌溉农业和推广应用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面积土地开发与水资源有限、粮食安全问题与种植业经济利益驱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剧,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根据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粮食安全等因素,结合种植业发展重点,提出四个发展方案,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结果表明:高自给率低投资的种植业发展方案,既能满足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要求,又不过多增加节水灌溉投资费用,其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可视为种植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方案。根据该方案,2020年种植业总面积应控制在84000hm2左右,粮食、经济作物、果园种植比例为26∶56∶18。从目前情况来讲,应通过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果园节水灌溉、减少果园大田种植等提高粮食自给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节水灌溉改造费不应超过种植业总产值的3%,以免造成投资过剩。  相似文献   

10.
浅析宁夏红寺堡扬水灌区灌溉难问题及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适应红寺堡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加快节水型灌区的建设步伐。通过实地查勘、走访座谈、调查等多种形式,结合近年灌溉用水情况,对红寺堡灌区灌溉水资源缺乏、用水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总结出较为常用的的节水灌溉方法,并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1.
豫西山地农业灌溉雨水集流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华 《资源科学》1998,20(3):26-31
本文以豫西山地为例,研究了由集流场和贮水窖组成的农业灌溉用雨水集流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这种方法以由降水特征和灌溉需水量所决定的灌溉定额为参数,建立雨水集流场面积、贮水窖容积和灌溉定额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发在豫西山地推广这种雨水集流系统,计算了豫西山地各地单B农业灌溉用雨水集流系统、设计计算、灌溉定  相似文献   

12.
聂媛  李晓云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2022,44(11):2315-2329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②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③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④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综合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翁白莎  严登华 《资源科学》2010,32(2):309-316
我国干旱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旱灾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进一步影响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过程。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表现在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旱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领域扩展、灾害损失加重,如何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已成为我国实现和谐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有效综合应对我国的干旱问题,本文从三个时间层面上探讨了干旱的应对措施;从长期宏观发展战略层次上,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可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危害;在中尺度时段上,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是干旱综合应对的重点;在短尺度时段上,需制定有效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水源。  相似文献   

14.
邹君  毛德华 《资源科学》2008,30(8):1122-1128
为量度区域虚拟水战略实施的适宜性以及虚拟水战略背景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影响程度,定义了区域虚拟水战略优势度概念,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从水资源禀赋、非农水资源需求、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现状4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12个指标的综合定量评价体系,进而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内陆31个省级行政区虚拟水战略优势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将31个省(市、区)划分成高优势度组、较高优势度组、中等优势度组和低优势度组4种类型区,并给出每一类型组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水资源规划管理和虚拟水研究等方面的差别性建议。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虚拟水战略优势度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呈现较为典型的“东部高、西部低”,“南部和北部高、中间低”的带状分布规律;从虚拟水战略优势度等级结构来看,基本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型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配置的水循环响应定量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源生  赵勇  陆垂裕 《资源科学》2006,28(4):189-194
水资源配置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这些措施将从水循环过程和路径两方面改变区域水循环状况,区域蒸散发量、地表地下水资源分布、产汇流、入渗、地下水位等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未来水资源量、需水量和生态环境等状况,也关系着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否。本文以宁夏为例,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系统分析了水资源配置措施可能带来的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情况,提出了水资源配置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且给出了水资源配置措施下宁夏平原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所产生的水循环变化,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决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周祖光 《资源科学》2006,28(5):76-80
海南省目前工业用水价格为0.85元~1.75元/m3,城镇生活用水为0.80元~1.75元/m3,农田灌溉用水价格多以面积为单位计价,300元~480元/(hm2/年)之间,地下水用水加收0.20元/m3资源费。海南省各市县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可承受水价分别为:1.22元~2.05元/m3、1.20元~1.95元/m3,除了三亚市、临高县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可承受水价稍高于现价外,均在可承受能力之内,仍有提价的空间。海南省当前的水资源供用价格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价分摊和水价制定不能适应市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跟不上用水需求的增加,农业水价普遍较低,田间灌溉普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较大。通过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推行阶梯式水价,逐步完善海南省水资源供用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行业间水资源消耗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书敬  许耀  胡姚雨 《资源科学》2014,36(10):2003-2011
本文基于经济普查数据,使用投入产出法,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整体用水、三大产业用水、制造业二分位行业用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浙江拥有水资源总量超过其消耗水资源量,上海和江苏则面临较大用水压力;2上海耗水集中于第二产业,江苏、浙江集中于第一产业;3上海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江苏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浙江的木材加工以及家具制造业直接用水系数较高,但完全用水系数较低,江苏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部门直接用水系数较低,而完全用水系数较高;4对代表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分析显示,影响其完全用水系数的相关行业在两省一市基本相同,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黑河分水后张掖市水资源供需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敏俊  王磊  王晓君 《资源科学》2011,33(8):1489-1497
2002年起张掖市开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缓解黑河分水后张掖市可用水量减少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水资源供需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黑河分水后张掖市水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经济学机制。结果表明:建立水权制度、渠道衬砌等工程手段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对于实行"总量控制"、保障黑河分水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水量向灌区分配时仍然比较粗放,"定额管理"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超额灌溉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剩余水量回购定价过低阻碍了水权交易。当前张掖市的水量平衡是在上游来水增加的条件下得以保持的,一旦上游来水减少,现行绿洲农业的规模和结构将难以为继,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态建设将会面临水资源的制约,亟需重新思考绿洲农业的规模和发展模式,加强和完善农业用水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廖虎昌  董毅明 《资源科学》2011,33(2):273-279
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凸显出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从分析西部12省入手,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年供水量、用水人口等作为投入产出指标,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2007年和200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9年至2008年西部12省的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四川、陕西、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要稍微高些,其他省份应参考这5省的经验进行调整,西藏尤其应该加大调整力度;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TFP指数为0.956,呈逐年衰退之势;技术是制约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导因素,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水资源效率提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农业污水灌溉对石家庄市近郊灌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何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污水不仅是一个资源再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保护环境,使区域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石家庄市近郊具有几十年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的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分析,评价了华北平原区农业污水灌溉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首先,简要回顾了各国污水利用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有关使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利弊。然后,在对比确认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效果的基础上,基于电导率、硝酸根以及溶解氧浓度的测试结果,分析了污灌区地下水的水质变化特性。在污水灌溉区的硝态氮浓度很高,分布在35mg/l~130mg/l范围内,井深小于40m的井水的硝酸根离子浓度超标率为100%。而在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地区,硝酸根离子浓度都在35mg/l以下。此外,经过长期污灌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从原有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了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矿化度也比较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城市污水来源是连续的,而农作物需水是有季节性的。在作物非生长期,污水很容易进入地下水。这可能是造成长期利用污水灌溉的地区水化学性质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