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统编版《勾践灭吴(节选)》对“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中“国子姓”的注释是:国君的同姓。这样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是我勾践的父辈兄弟和与我同姓的人中,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使吴国退兵的,我就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选自先秦文学的课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很陌生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视,确切解释其内涵,将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某些误差。如《勾践灭吴》一文中有“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将“昆弟”“国子姓”分别注释为“兄弟”“国君的共姓”。《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翻译为“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这就与“国子姓”的注释有了偏差。再如“: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  相似文献   

3.
新选入高一新教材的《勾践灭吴》一文,有几处按照课本注释来理解也能讲通,而参照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朱选本”)注解来翻译似乎更顺畅一些。下面试作比较分析,算是提供另一种思路,供参考。1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子姓,课本注:“国君的同姓。”“朱选本”注:“子姓,犹子民,即百姓。”合起来可理解作国家的百姓。两相比较,前者嫌狭窄,后者范围广些,且更符合勾践的意图。这是因为:(1)勾践兵败退守会稽,正是急需用人之际,不论他是否国君的同姓,只要能退兵保国复兴就行,应该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文种虽非国君的同姓…  相似文献   

4.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3,(11):42-43
《教师教学用书》《勾践灭吴》译文有值得推敲之处,兹依序胪列,略作辨析。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译文: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父辈兄弟”“同姓兄弟”概念含混交叉。“子姓”指“子孙一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  相似文献   

5.
在<勾践灭吴>中,"父兄昆弟"到底是那些人?对于"国子姓"的理解,争议颇多,本文试从具体语境出发,结合上下文并参考工具书,认为"父兄昆弟"应该理解为"父兄/昆弟",指父老兄弟和子孙."国子姓"应理解为"(各)诸侯国子孙".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勾践灭吴》中的“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一句,上文是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的计策,向吴国求和;下文勾践说:“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  相似文献   

7.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而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说文解字》对“誓”解释如下:“誓,约束也,从言折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誓”的本义是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如《汤誓》,就是汤讨…  相似文献   

9.
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对《勾践灭吴》一文中关于“夫妇”的注释一样模糊,可待商榷。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勾践退守会稽之后,传说只剩三千越甲。想休养生息,鼓励生育,恢复国力。因此教材第三段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相似文献   

10.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11.
姓氏漫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课文注释为:“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屈原姓什么?为什么“楚之同姓”又分为屈、景、昭三氏呢?这就牵扯到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关系、作用、称呼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阅读古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最早的姓。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会意,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说文》也说,“姓,人…  相似文献   

12.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13.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5.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已经27年,细想起来,其实自己有许多地方不懂。其实我不懂教育技术 过去我一直认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姓“教”而不是姓“技”(电)。其实,教育技术的核心不是姓“教”与姓“技”的争论。最近,看到《中国电化教育》介绍,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根据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涉江》一文中提到了伍子(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教材对伍子的注释是:“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员(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伍奢、...  相似文献   

17.
“繁漪”姓什么?这个奇怪的问题因高中第四册《雷雨》一课的奇怪注释而产生。注释①中说 :“一天 ,侍萍从济南回来探望儿女 ,被太太繁(fn)漪找到周公馆 ,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这里“繁”字被郑重其事地注了音。难道此字还有其它读音不成?翻检字典 ,果然发现它还可念作 p幃 ,只作姓。原来 ,编者用心良苦 ,意在告诉人们此人名叫“繁(fn)漪” ,而不是姓“繁(p幃)”名“漪”。那么 ,她姓什么呢?大凡看过《雷雨》全剧的人都知道此人姓“周” ,因为“登场人物”中明白地写着。如此说来 ,编者只需加上“周”字 ,便可…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中。讲的是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还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国语》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终于被介绍给新世纪的中学生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14课就是被誉为“《国语》压卷之作”的《勾践灭吴》,可见此套教科书编者选文的眼界比较开阔。然而,本课文的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却有诸多疑点或讹误,使人颇感美中有足。笔者斗胆挑剔几处,分析于此,以就教于方家。其一“会稽”读kuàijī吗?课文选自《国语·越语上》,又题《勾践栖会稽》,其首句为“越王勾践栖于会稽②之上”,教材59页注“②犤会稽(kuàijī)犦山名,在今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