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实际上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之中,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一个重要论述,也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途径。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基于经过深入思考的人性论,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基于对世界结构的分析,对当代教育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是柏拉图对当时希腊日趋衰败的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的深切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以正义与灵魂为线索,就柏拉图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与代议制民主的关系是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一书中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他构建代议制政府的整个过程。密尔认为公民教育是达成代议制民主的前提和基础,而代议制民主则是公民教育的最好方式。他一贯主张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践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对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是国民对教育自觉的产物;主张广义的公民教育,即造就明达的公民,使其不仅具备政治生活常识,还应具备社会生活常识、经济生活常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倡知行并进的公民教育方法,知要启发独立思考,行则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舒新城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证。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发挥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实践证明,公民意识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现代化实现的思想障碍。实施公民教育,鼓励公民践行政治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与社会联系更密切,是构建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入学教育应契合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现代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参与研究生公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育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和公共理性精神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大学教育中,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合格公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事关能否有效将大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并建构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如何真正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在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本质精神体现在公民实存的历史和发展中,古代社会确立了公民的基本内涵,近代社会发展了内涵丰富的公民精神。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实行转向并回应现代公民精神缺失的一种建构性策略,公民道德教育所要建构的就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契合的体系。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以培养“德性公民”为目的,以实现公民精神为宗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终身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以公民的本质精神作为着眼点,而且要针对公民本质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存状况,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有效途径,并将建构的关键点放在提出实践措施上。  相似文献   

12.
杨曦 《中国德育》2007,2(8):29-3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培养公民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心理和文化基础。作为公民道德中的核心要素,如:自尊自治、公正观念和公共精神等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论述了教育民主的内涵以及价值。提出民主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生活关系的和谐和人格的优秀发展,是社会形成和谐的共同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共同体的方式。民主对扩大社会和个人的福祉都是有价值的。从民主的智力条件和心理条件来看,教育是民主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教育培养公民的理性、德性、个性以及民主所需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育的民主化是教育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民主涉及教育价值的实践方式,也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民主是教育健康、有序、和谐的生活方式。教育民主意味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通过提供选择的自由、理智的开放和实际的参与机会来形成学生的公共道德、理性精神、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社会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图书馆是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机构,应通过加快图书馆建设,吸引公民利用图书馆,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强化教育职能,为公民终身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想象的两个重要维度。意识形态是政治、哲学、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当今学术界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乌托邦则是西方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尤其在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条少有间断的传统。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关系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托邦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18.
教育需要乌托邦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或大或小的内部变化都将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子机构中;认清必要的乌托邦中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教育朝着健康、有益、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20.
The design of a utopia was devised as a studio project in order to bring critical thinking into the design studio and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By suggesting a utopia, the pedagogical aim was to improve progress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ought in the design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udents — and also future architect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utopia called Edilia, from the book Spaces of Hope by the critical geographer David Harvey, was taken as a basis for the students to design a utopic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Harvey's book, students were not only challenged by the idea of an alternative society but also by the idea of a different space. Utopia,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brought various issues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to the design studio such as public and private realms, everyday life, work, leisure, nature,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of utopia, a theoretically‐informed design studio enabled students to criticise the existing world, dream about an alternative one and make the design of their dreams in a creative 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