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散文翻译中,原文句法特点的分析了解对于理解原文进而翻译时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深层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美国著名女散文家的散文<回家>的原文分析指出,散文翻译只有尽可能的重现原作的句法结构,才能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翻译主要是译义",这曾是翻译界达成的共识.可是,在文学翻译领域,再现原作的风格同等重要,还要保证译作的艺术鉴赏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张译片面强调"信",成译偏重"切",许译"信"、"达"、"切"统一,证实了这三个标准是理想译本的前提条件,因而这些名著必须重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是否移植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是否再现原作的氛围”为标准对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指出,不论翻译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保持原文风格内容是译者必须遵循的翻译准则。  相似文献   

4.
风格的翻译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已有不少论说,本文拟从风格的定义、风格的必要性、困难以及风格翻译的手段和方法尝试论证风格的翻译,力求从理论上对风格与翻译的关系作出客观而系统的阐述。为能使原作的风格在译作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现谈几点自己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中"信"的有限性。作者认为: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原作内容的"信"优先于对原作形式的"信";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更多地受到译语(往往是译者的母语)和译语文化的制约,影响到"信"的实现;3.译者本人的文体风格也始终会如影随形地与原作的风格相互参差、左右、渗透,影响了"信"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6.
犹如直译与意译之争一样,风格的翻译也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原作风格是否应该在译作中再现,能否再现以及如何再现,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说来,在我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认为风格可译;另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本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风格、能力、创造性会在文本翻译中体现出来。早期的翻译主张忠实原作,主要分析译本是否完整传达原作的意图等,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如今,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隐身人"走到台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谢怀志 《海外英语》2015,(3):140-141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巩飞  杨聪聪 《现代语文》2013,(6):148-150
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该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出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四个标准:传达原作信息;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精神;语言自然顺畅,符合译语规范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近似。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语料,检测"功能对等"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度。  相似文献   

10.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成功地再现原作风格,被认为是译文成功的关键.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内进行,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去抑制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在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无疑是一个让译者们在实践中反复思量的问题。翻译风格中的障碍消除,应以坚持不懈地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为原则,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培养和强化译者对作品风格的感悟能力,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戴乃迭翻译的英译本《红旗谱》忠实地遵循了原著,很好地传递了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保留了原文生动、形象的特征,语言简练。同时,对于原著中地方色彩浓厚的人物语言,戴乃迭在尊重原文、传神达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虽然生动性、形象性、韵味性有所减弱,但基本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修辞手段的传达是再现原文风格的重要方面.从所给例句来看,张谷若先生对原文中多种修辞手法,都尽可能以汉语中同样的修辞手法来译,从而充分传达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至关重要。风格既具有可知性,又包含一些非确定因素。在文学翻译中风格是可知的,同时这种可知性又有其限度。译者应尽可能地传达和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又要再现原作的语言艺术。互文性作为一种动态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对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翻译的策略,并用实例验证策略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从<赵翼诗编年全集>这个窗口,可以看出乾嘉时期诗歌创作的祈向以及诗学宗趣及其转变.通过诗风可以透视士风的变化,由士风又可管窥世风.反之亦然,乾嘉时期特殊的世风影响着士风的演变,而士风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诗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