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差异公民视角下的农民工体育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差异公民的典型代表。农民工体育参与缺失,存在教育普及程度低导致的农民工体育文化认知上的偏差,经济资本不足影响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愿等。以差异公民理论为研究视角,就农民工体育参与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借鉴成功经验,赋予农民工群体以特殊的群体代表权;代农民工立言,建立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利益表达机制;重文化差异,着力提升农民工群体自我认同感和城市归宿感等对策和重要举措,以期改善和改变农民工体育参与相对落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阶层特征与体育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变化、从业状况、城市居留环境以及社会流动特征等是影响其体育需求实现的核心要素.明确农民工体育权利的保障归属;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等发展对策,以此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实现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差异公民的典型代表。农民工体育参与存在经济资本、余暇时间的严重不足;存在社会歧视和农民工体育权益屡遭侵害,等诸多问题。为此,以差异公民理论为研究视角,本文就农民工体育参与缺失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借鉴成功经验,赋予农民工群体以特殊的群体代表权;代农民工立言,建构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利益表达机制;重文化差异,提升农民工群体自我认同感和城市归宿感等相关对策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公民体育权利是人权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生存权之一,在当今城乡一体化社会背景下保障农民工体育权益有着重要积极意义:有利于满足农民工身心需求;有利于推进全民健身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认同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以我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民工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建设性的提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性策略和实施性对策,以改变农民工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为我国农民工体育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包括城市农民工体育制度贫困、体育动机贫困、体育消费贫困和体育资源贫困,提出改善户籍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民工体育保障制度;改善公共管理制度,保证正确的农民工体育管理方法;改变生存环境,完善农民工体育服务体系;维护农民工体育权利,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农民工体育健身合法权益侵害严重以及农民工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造成我国当前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体育健身发展水平不协调,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缺乏针对于农民工群体的体育健身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和建立适合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有效地促进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特征及权益保障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的基础性、动机多元性、内容多样性、消费积极性和权益的边缘性;由于政府体育管理缺位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从而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体育权利是与生命权、健康权、文化和教育权利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实现对于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农民工法定体育权利和实有体育权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以法社会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个人—社会—政府(国家)3个层面深入分析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构建农民工体育权利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体育组织建设,以农民工自我发展为基础,提升农民工体育权利意识等实现农民工法定权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完善农民工群体体育利益的表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然而,我国城市农民工却面临体育权利责任主体缺失、权益保障外部支持环境乏力、体育消费基础脆弱等困境,导致农民工体育利益"三无"表达.由此提出: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建立维权体系、加强监管;创新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就业平等;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等策略,为促进城市农民工的和谐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仍将继续向城市流动,而且呈增长趋势;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由原来的"自上而下"政府管制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市场经济主导模式,市场经济继续推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的继续流动和迁移将对输入地、输出地和流动迁移人群自身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对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和未来迁移趋势考虑,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应将重点放在城市中农民工、农村留守人群、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上。  相似文献   

12.
社会极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两大社会效应:一是社会阶层分化,二是城市空间分异。由于社会阶层分化,除社会底层中的农民工群体外,城市社会各阶层相对稳定的体育生活方式开始显现;各阶层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以及体育生活方式主体数量分布都不同;体育消费意愿的高低变化与社会阶层等级的变化相一致。由于城市空间分异,以城市景观为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成为了城市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生活方式条件、体育生活方式形式以及体育消费水平随城市社区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我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农民工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开展农民工体育的有利条件,构建了"国家服务为主体体育模式、社会保障模式、工业园区体育模式、农民工体育俱乐部模式"多元模式并存的模式,以期为促进我国农民工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减少和消除农民工的体育贫困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以往研究往往简单套用广义贫困概念诠释农民工的体育贫困,忽略了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该文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角度出发,认为农民工的体育贫困包括体育经济贫困、体育适应贫困、体育认同贫困和体育接纳贫困四个维度,并用AF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①体育经济、体育接纳与体育适应贫困的发生率高于体育认同贫困,农民工最需要解决客观维度的体育贫困问题;②农民工体育贫困的发生率、平均剥夺强度和多维贫困指数较高,且代际和地区差异较大;③不同指标对不同代际、不同地区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存在差异。最后,应以城市融入为基础,结合不同代际和地区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体育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农民工的组织化及其体育健身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农民工的组织化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程度和社会冲突与安全有相关性,是农民工发展体育健身的重要途径。从组织化的角度对农民工的体育健身进行激励,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群体激励对策、基于角色分析的组织激励对策和基于利益诉求的组织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艳 《体育与科学》2012,33(4):81-85,61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民工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在文化层面,农民工的体育锻炼参与与农民工的文化融合程度成正相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受到文化层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受教育程度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层面,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程度与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程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大众体育健身参与促进体育参与机会的均等化;在心理层面,农民工对市民的社会差异性显著低于市民对农民工的社会差异性,在体育项目参与者之间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同质化越鲜明体育参与者与非体育参与者之间的同质化越明显,相应的区别越明显则有刺激效应产生的差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一进程中,农民工问题已演化为涉及众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界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热潮中,体育界开始了对农民工体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概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窘境,从农民工体育研究透视了农民工体育的窘境,并论述了农民工体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体育而在于社会,以及农民工体育的近期、中期和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城市农民工的参与体育的认知、动机、消费水平、行为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浙江省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方式具有花费少、易获得性的特点。浙江省农民工参与体育的行为特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居多;浙江省农民工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以球类项目、健身类和体育欣赏为主。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的主观因素是因为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和心理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农民体育教育不足、工作时间长及劳动强度大、居住环境的体育场所与设施较差、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