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首先从目录学角度考察出宋玉辞赋流传的源头为刘向的《别录》,其次从《别录》成书后自汉代至唐的流传考论《别录》与后世宋玉辞赋的流传产生关联的可能性,再从宋玉辞赋自东汉至唐得以保存并流传需要依据和保障的角度,论证《别录》之于宋玉辞赋流传的依据、保障作用,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宋玉辞赋自东汉至唐的流传保持的是刘向最初整理的面貌;宋玉辞赋真伪问题的考辨应上推到西汉刘向之时或之前;以东汉至唐宋玉辞赋之流传为依据的宋玉辞赋真伪辩不能完全成立。  相似文献   

2.
闲情系列辞赋是汉魏六朝"神女美女"辞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在形象塑造及语言运用上,这类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继承与创新;在创作模式上,它们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为板桥中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手记,介绍了《宋玉辞赋注译析》所带来的诸多积极思考与有益启发,让参与活动的师生真正领略到了:一个忠直贫土的家国情怀;一代辞赋大家的卓越才华;一个"铁杆粉丝"的宋玉情结;一个"拼命三郎"的顽强毅力;一个草根学者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4.
宋玉是我国战国后期著名的辞赋作家,古今往来多有学者对其创作作品进行真伪鉴赏,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音乐方面,窥视宋玉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首先,宋玉辞赋创作深受楚文化的熏染:神话传说使宋玉辞赋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浪漫气息和神异特色,楚文化中的感伤特色使宋玉辞赋具有凄婉的艺术气质,轻灵脱俗的审美情趣使宋玉作品在艳丽中透着灵气。其次,在继承屈原楚辞体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春秋战国谐隐艺术、荀子谜语般的小赋特点,汲取诸子文学和史传文学的铺叙手法,从而实现了骚辞向赋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陈婷婷 《文教资料》2010,(18):20-21
宋玉是我国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辞赋作品尤其著称于世,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主题旨趣等各个方面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宋玉辞赋作品的写作手法具有开创性,在很多方面对抒情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宋玉其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辞赋大家,"屈宋"并举足以说明宋玉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宋玉赋十六篇",而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宋玉赋作仅为十篇,女性形象是这些赋作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剖析宋玉赋中各式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阐释出宋玉笔下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探究司马迁对宋玉的微词,辨明宋玉形象.屈宋并称,直接出于宋玉作品的深远影响及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而这是因为宋玉在辞赋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汉赋的形成直接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宋一代的词人于宋玉可谓情有独钟,在《全宋词》中屡有提及,且多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本文通过对《全宋词》中关涉宋玉的词作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力图挖掘宋人笔墨何以屡屡指向宋玉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其人其文作用于宋词而产生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2.
从近代谭献、王国维到今人严迪昌、叶嘉莹等 ,均以比兴寄托的眼光看宋征舆的《蝶恋花·秋闺》词 ,认为它暗示了作者出仕清廷的愧悔之情。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这首词写于崇祯八年乙亥 (16 35 )、九年丙子(16 36 )之际 ,收在明末刻本《幽兰草》中 ,本身就是一首闺怨词 ,没有什么政治上的寄托。  相似文献   

13.
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晚年闲居山阴时爱国热情毫不减退。即使他遭到排挤,或年老多病。以身许国的决心仍未动摇,其家喻户晓的三首诗《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便是证明,我们从中听到强烈的爱国之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左传》与《搜神记》中“于/於”字介宾补语的历时比较,修正以往关于“于”和“於”异同的某些看法,如“於”字可引进“原始意义”处所“,于”字也可引进“后起的意义”,包括时间、对象等“。於”在《左传》中已显示出取代“于”的趋势,而在《搜神记》中二者则进一步合流。从认知角度看“,于/於”字介宾补语前移作状语,其衬托作用更强,从而突出动词,使其成为语义焦点;同时,使语序与客观现实的逻辑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历史地客观地介绍了两汉时期的宋玉批评,同时根据现代宋玉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述了汉人批评的正误得失,指出两汉的宋玉批评,在文学自觉初级阶段的文化背景下,未能从文学的角度正确地评价宋玉,在诗教文学观的意识形态中,未能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评价宋玉.尽管如此,两汉是宋玉批评的原始,汉人的宋玉批评也有着宋玉文学批评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诗歌和四六文均取得很高成就,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风格多样.诗歌方面,"自开生面,兼擅临摹",有<锦瑟>那样风格表现为典丽精工的,有<落花>那样绚中有素的,有学汉魏、学六朝、学杜、学韩、学李贺而能达到很高境界的,甚至还有些开宋派的作品.义山的四六文与诗消息相通,其总体特征是精丽和富有情韵,而围绕精丽和情韵,展现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说文解字》:"與,黨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19.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