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内容。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之一。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主要是对在现代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教育权利的关切和补偿,力求人人享…  相似文献   

2.
对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足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  相似文献   

3.
影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的制度性因素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教育公平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美好理想。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由于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功利价值,被称为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非功利的价值,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器、稳定器的功能。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个体才能、禀赋的差异和不平等,因而,教育机会均等作为…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育法案》、《教育机会均等法案》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构成了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理念演变的基本线索.它们不仅反映出经济补偿偿、权利平等和质量均衡三种价值取向,还揭示了公平理念转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主要指在法律上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外,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职业》2008,(10):22-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2)就学机会均等,即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率的人数,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体现,是教育民主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而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是教育的核心。如何认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已被提上日程,而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麟 《吉林教育》2006,(1):18-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追求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古代的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教育的平等性”乃至1948年“受教育权”,被纳入联合国以世界人权宣言,无不说明人类社会把平等教育视为理想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舆论以其自身对教育发展的独特作用,促进着教育公平观的转变和发展。教育舆论对教育公平观的内在影响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理念的推动,对教育资源平等分配理念的监督以及对个体能力平等理念的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向丽 《教育探索》2005,(10):37-39
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义务教育首先是起点阶段公平优先的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公平的制度。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显性的教育法制建设,同时要排除各种隐性教育制度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人类产生阶级社会以来,教育公平就一直现实地存在着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之一。公平即是公正、平等的意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也就是每个人无论其什么样的出身、属于哪个阶层,也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都平等。教育公平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就是高等教育公平。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应该是每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而不应人为地限制和取消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当然,教育公平并非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也是一种将来获得高回报的教育。因此,缴费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共识。对于广大的受教育者而言,高等教育公平主要是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享受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平等的,而不应因为自己是乡村的学生或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就失去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同别人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从概念分析入手,讨论了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把教育机会均等界定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享受同等接受某种教育的可能性,以区别于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论文认为,作为可能性平等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体现为权利平等,具有相对性、不充分性等特点。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机会均等观,论文讨论了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问题,特别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是一种社会行动乃至政治行动,而不单纯是一种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教育权利平等.第二个是教育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问题,已经大面积的实现了,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二个问题上,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还有一些局部的问题,但是教育机会均等有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 主要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为了使能力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必须给劣者以优待。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平等:理念与实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育平等:理念与实践》一文,从个体成长生涯的角度对教育平等的理念——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受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的效果平等及其具体的实践取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入学机会均等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受教育机会平等以及受教育效果平等的基本内涵。本刊将分上、下两篇予以刊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法律和政策保障所有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是美国教育立法的精神实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系列有关残障儿童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就是保障残障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享有教育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李介 《青海师专学报》2003,23(5):135-136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确立了女童平等的受教育权,确保女童教育机会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童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赵玉凤  高福勤 《中国考试》2006,(6):23-25,38
教育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公平、公正程度的标准之一。教育平等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个性特长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个体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享有法律的和现实的平等。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