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一组神奇的积木,能堆砌出我们心目中最美的天堂。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道出了语言有文采的价值,而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以及“感情真挚”等对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中恰当地美化语言,特别是开头结尾,重点段中精彩的语言,会有力地升华主题和渲染情感,并会形成文章浓郁的个性风采。现归纳四种美化语言的方法,以供参考。强化修辞意识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是美化文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比拟的情深意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情感抹…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章的第一要素,语言与章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若语言不过关,其他要素的追求也就失去了依托和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满分卷,多是在语言上颇富采,首先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高考作“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就有语言“有采”这项要求。那如何使作语言富有采呢?  相似文献   

3.
吴非 《现代语文》2006,(10):126-126
孔子曰:“言之无,行而不远。”这里的“”是指采,也就是语言变化,用语精美。“有采”又是高考语《考试说明》作“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特指作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释手法,句有意蕴”,进而达到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境界。语言能力是高考作各种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考查的主项。考生作如果做到“有采”,就能够显示化功底和写作才气,  相似文献   

4.
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书籍,是海洋,是宝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潜在着语文因素。我们可以以课堂为窗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引导他们拓展视野,广收博取,自无意到有意地从生活汲取营养,就会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考考试大纲》对作语言有明确要求,“基础等级”提出章要“感情真挚.语言通顺”;“发展等级”则强调,要“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有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句有意蕴”,要“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对英美化知识的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单纯地教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其教学重点是语法和词汇。但是正确的英美化意识才是具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型、应用型的语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应该与英美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对英美化不甚了解,不仅会造成交际中断,甚至还可能引起误解以至冲突。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言之无,行而不远.其中“”即指“采”.这句话强调的就是“采”之于章内容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高考作来说.它首先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凭借“采”去创造章“亮点”.从而为获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高三学生在备考作时如何才能做到采斐然呢?  相似文献   

8.
王世忠 《新作文》2004,(6):27-28
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基础是一砖一石,相仿,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展现,是章构成的基本材料。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调度,其表达效果是相差很大的。一篇好作,其语言往往富于表现力、感染力。充满勾人魂魄的艺术魅力,这是语言的精妙所在。因此.我们辅导学生作时.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调度语言的意识,使其学会润色章,根据具体的章情境选择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表达方式。高考作中“生动形象”“有采”的评分标准。其实就是针对使用语言而设定的。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言之无,行而不远。“”即采,藻饰,意思是说,一篇佳作如果没有优美的语言、华丽的形式就不容易流传下去,综观对中高考的高分卷予以剖析,讲究“采”是作得高分的秘诀。这里列举数例,摭谈一下如何使章增添采?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学生在未入小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积累,但他们的语感能力仍处在最初级的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总以“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这些最明朗、最直接的单一语言采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当学生进入小学后,会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学科学习,并通过语文实践训练进一步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中创造性地寻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  相似文献   

11.
“采”作动词时,与“彩”无需区别,因为“彩”不能作动词。在表示色彩时,采、彩有形、神之别。偏于形的.用“彩”,如剪彩的彩是指彩绸,彩排的彩是指化妆.挂彩的彩是指流血,中彩的彩是指博具的胜色;偏于神的,用“采”,如采、神采、风采、丰采、精采、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道给学生提供主题(中心)的供料作,能否理解所供材料的意蕴决定着作的优劣。邵芸同学准确地领悟到泰戈尔诗的哲理与成语“物极必反”的旨趣十分接近,于是广泛甄选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材料,先从反面再从正面使原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得到较为形象具体的演绎。议论时,动人以情,晓人以理,语言生动活泼且富采,的确是一篇思想美、语言美的优秀作。  相似文献   

13.
本构思巧妙,作以细腻的笔法化花落的“无声”为有声——花落看似无情,惹人伤心,其实孕育了新的生命,更应为之欣喜,比起一般的哀伤主题有了新意?作观察与感受很细腻,细节描写生动,语言简练而富于采,使之成为中考作中的佳品。[编按]  相似文献   

14.
刘辉 《湖南教育》2001,(16):52-52
意采有了某种“意念”,求“深”不易,求“采”更不易。同是有深意的作品,有的人取的是“照标准像”式,有的人则取的是“照艺术像”式。角度新颖,用力巧而收获大,这是一种文采,也是一种才气。鲁迅要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政体变了而民情未变),这个主题实在太大了,但他在短篇小说《风波》中只围绕一条辫子作文章,收效不亚于一部长篇,这就是“意采”不凡。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作文教学与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人千面,百人百性。”个性是语言的生命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活力。作有了不同的个性,就会使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有血有肉,情趣盎然;会使表达的情感真实而有色彩,让人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共鸣和认同。“个性化”作,即构思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情感真实感人。“个性化”将使作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6.
风筝     
笔认为,此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立意好,小作从自身的经历,说出一个道理——父母应该让子女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如果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能得到孩子的真情回报。二是情节妙:小作善于制造悬念,让读在阅读过程中,有一波三折的感受;三是语言好:开头整齐的语言,结尾含蓄的语言,都说明小作的语言功底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美化了的语文教学语言,动听、感人。语文教师要美化教学语言,力求做到五要:一要简洁精练,二要亲切自然,三要音美和意美的统一,四要以情感人,五要“标点”恰当。美化教学语言还需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8.
别林斯基认为,章内容再好,如果没有采,“有如一个面貌丑陋而心灵却伟大的女人,可以对她敬仰,但要喜欢她是不可能的”。何况,考场作由于篇幅所限.与其在不易打造“亮点”的内容上孤注一掷,不如在章的“外衣”——语言上精心包装。  相似文献   

19.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语言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这是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突出的观点。 索绪尔在谈到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时候常以下棋作比喻。例如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们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影响到“棋法”。语言的单位(例如词)正如象棋中的棋子,如果单个地、孤立地看,它就不会有价值,不会产生意义。只有把语言单位放到“棋盘”上,通过它与其他单位的对比,才能…  相似文献   

20.
《采蒲台的苇》语言准确简练、形散而神聚。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写出采蒲台妇女的机智和那个40多岁男人的刚强。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后词句。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章特点,紧扣文章之“神”,变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题目入手,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后,再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为什么重点写采蒲台的苇?(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苇”、“好”各指什么?(“苇”指采蒲台人民,“好”指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析重点段,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齐读第三段“采蒲台人民与敌作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