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使用和交际是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任务型教学正是将语法教学放入实际语言交际环境中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有效性。因此,为了快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在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中要积极引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文章在问卷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实验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海外学生脱离了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及文化环境,在非汉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较之在汉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就更加重要,必须引起海外汉语教师的充分关注。海外文化教学的目的是消除误解,误读,加强沟通。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词语文化附加意义和交际文化的教学,并且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教授现行文化。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交际中应践行现行文化,否则,我们的文化教学可能会害了学生。我们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试图完全消除“中介文化”现象,使学生完全中国化。学生语言流利、准确、恰当、交际顺畅,并符合普通中国人的交际规则是我们汉语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TBL注重语言形式并以实际社会交际为中心,主张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赞比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呈现了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这些优势为教师采用TBL进行汉语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给赞比亚大学生或成人授课的过程中,分前期任务、执行任务、语言操练三个阶段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汉语实际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今天各种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来说,要使学生学习好英语,准确掌握与娴熟运用英语,则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世界的文化,寓文化于语言教学之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语言交际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英语。  相似文献   

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涉外工作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交际技能,而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较为广泛的语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记为重要的应用能力之一。本文阐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要求、口语教学的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探析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方式。  相似文献   

6.
浅谈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杂。本文归纳了母语非汉语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各类问题,包括词语意义的理解偏误,使用偏误等语言偏误以及跨语言交际偏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合理运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等跨文化交际知识,选用高效的培训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译员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与口译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学生对源语的跨文化交际信息的掌握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提出了融入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口译技能培训策略,并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的口译能力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学习人群也越来越广泛。由于不同的人群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一个跨文化交际问题。文化的差异,会让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国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掌握汉语的基本使用方法,还要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正确的汉语表达最确切的想法。因此,就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学界对此现象颇具争议。通过对此类英汉语码转换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其诱因、动机以及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学生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有些是由于学生目的语语言能力不足或交际策略缺乏所致,有些则是学生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而为。故在英语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妥善有效地处理母语与外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活动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含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考虑语言、智力、情感因素,并结合主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等原则,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