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学说对日本文化影响极大,中日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各自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的不同,两国的文化发展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作者对两国"恩"文化的政治背景、伦理道德,以及"恩"之性质等进行了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概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在人们已经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现代化理论、人文关怀、关系、系统论等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概念进行界定。根据“事物发展”与“发展事物”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借鉴与反思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有研究成果,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本质出发,以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视域来定义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它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自身即向势自身,以日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及其沿着这一状态运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两个概念属不同学科范畴 ,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替代甚或混淆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物质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结构的核心部分 ,是“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的交叉重合处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问题”。然而多种盛行的教育方法却基本没能对应学生政治热情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也就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拟从高校大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不同社会制度关系角度分析其政治热情所隐藏的社会意义,从而揭示这种政治热情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相似文献   

6.
"无为"的观念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出于"自然"的无为,一个是主张"德化"的无为。本文从天道、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取向、人性认识、实现"无为"的过程等方面展现了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7.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政党、领袖、组织、团体等为了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等让民众所接受而进行的宣传、教化、灌输。成功的“政治营销”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掌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扮演着社会舆论的“领导者”角色,党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便成为衡量其“政治营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执政”的现实要求,它体现了政府政治营销观念的进步,有益于尊重公民知情权,有助于用权威声音掌控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而提高对媒体的领导力则是“新闻执政”的核心,只有实现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创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新闻执政”的过程中达到“政治营销”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强调了区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必要性,认为作为历史人物与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在人生历程、性格复杂、毁誉参半方面等诸是相同的,而在政治定位、道德评判、历史影响等方面却是不同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被誉为人杰,得以流芳千古;小说中的曹操是乱世之奸雄,被演义为恶魔,以至于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9.
“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社会政治运动的产物,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扩大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推动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援助政策的先河。该政策在促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实践中面临重重阻力,步履维艰,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孙碧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2):96-103
平权运动对促进美国少数族裔争取教育平等权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不满.近些年,美国亚裔群体认为同样作为少数族裔的他们却被平权运动所伤害,隐形的"种族配额制"成为其子女进入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的障碍.这引发了亚裔和哈佛大学之间就招生中是否存在歧视的控告和辩驳、亚裔群体内部就平权运动得失的讨论以及美国社会就平权运动存废的新争议.问题的实质是不同群体关于平等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展开的政治博弈,它彰显了美国大学招生中种族政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六朝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哭"的条目共四十余条,《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哀悼与恸哭,表现了动乱时代中境遇悲惨的士人一往情深、质性自然的情感。在这片哭泣中,我们看到了"此是有情痴"的时代中人。  相似文献   

15.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商人称谓社会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字本义为“古代滴漏上计时的刻度”。“商星、商朝”的得名都与这一本义密切相关,而表“生意人”称谓的“商”,其出现又缘于商朝。按理,这一称谓的出现应是在周灭商之后不久,但事实上,它却在战国初期才出现。因历史、商业发展等原因,“社会”由指称“国家”逐渐过渡为指称“生意人”。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的书坛,贴学兴盛并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贴学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清朝书法的发展过程不能局限于后期的碑学派,对前期的贴学发展及贴学派书家取得的成就也应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宋代山水画本体为考察对象,从与山水画表现休戚相关的"笔墨"与"丘壑"两方面展开论述,探求宋山水画的笔墨特点及与山川造型的结合,从而阐明宋山水画是作为主体意识显现的"笔墨"与客观物象("丘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汉房中乐、房中歌是在周秦房中乐及房中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用于祭祀,又用于燕享。作为汉朝“庙乐”一类的“房中乐”、“房中歌”,汉初时,其“乐”、“歌”作者均为唐山夫人,创作时间当在高祖六年或之前;在当时及其以后,名称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于“乐曲作者”变更所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种曲目,它与汉朝其他的宗庙乐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内容上虽有传承“教化”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祠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