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科学学科教学、课堂延展、成体系的科技动手实践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点燃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促进了动手能力和科技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澳大利亚,有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监管高等教育的办学者,以保证质量和确定标准,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校那里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斯威本科技大学与Seek公司合作成立了斯威本在线,负责斯威本科技大学的在线教育。优秀的在线教育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已有经验,采用合作学习等合适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学生支持,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流程,开发一次设计、多次使用的教学流程从而降低成本,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在设计时确定目标,并据此设计交互活动等。在线教育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在线教学经验。斯威本科技大学希望到2020年能够有50%的课程实现在线教学,从而增加教育的机会并提高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重要教改举措。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在师范院校创办“科技教育”专业是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合格师资的重要途径,并对“科技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代高校素质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现状,提出构建合理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体系,促进学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将多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和应用的教育理念,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信息科技课程中跨学科学习是否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为此,对39项信息科技课程中跨学科教学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信息科技课程中跨学科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高度影响。具体来说,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有高度影响,对学习成绩有中上等影响,对情感态度没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信息科技课程中跨学科学习的效果还会受学习阶段、实验周期、课程类型、教学方式、技术工具、教学策略的影响。结合元分析结果,针对信息科技课程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应用提出建议: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根据知识类型设计教学,创新信息科技教学方式,强化信息技术工具运用,整合信息科技教学策略,深入开展教学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唐波  史健 《阅读》2014,(8):49-49
<正>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建有苏北一流的校园科技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硬件设备投资达300多万元。学校以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为平台,以承办中科院"科普大课堂"进校园,有"快乐科学"电视竞技活动,省"快乐科学"校园行等主题科普活动为依托,以参加省"七彩夏日"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为契机,拓宽学生科技视野。通过"课程超市"的形式,成立了机器人编程、车模、航模、科技小制作、科幻绘画,科学探究等20多个学生社团。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高职教育目标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还要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中的经验,对高职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进行阐述,并探讨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改变教学观念;体育课程设置应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提供给女生更多教育机会、组织活动;为学生创造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21世纪 ,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基本途径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 ,笔者着力于青少年科技活动改革的探讨和研究。实践证明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改革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事实上 ,近几年来 ,科技活动正逐步进入学校的课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科技活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谈谈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作用与教学。1 科技活动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科技活动一进入课堂 ,就以它严密的科学性 ,鲜明的形象性 ,多向的思维性 ,独特的创造性 ,给各科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从各科教材内容的角度看 ,采用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结合校情、学情、着力将“革命精神”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通过跨学科的“红色教育课程”,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建设。学校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学科的资源,将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思想从多方向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各类活动、课程增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质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科技信息检索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关键.在分析高职类院校科技信息检索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CDIO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新构建其课程体系,以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但是,像我们这样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小科”教学难以落实,更无法达到课标要求。因此,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利用参加全乡小学督导评估的机会对“小科”教学情况作了调研。调研发现,“小科”课程不仅没有开齐、开足,而且在教学的落实上均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科”课程教学不能完全落实,要么被语数课挤占,要么只走走过场。上体育课时,有篮球的学校教师只拿个篮球应付了事;没有体育器材的学校干脆让学生自由活动。上美术课时.由于缺乏器材,教师仅让学生随意画点铅笔素描,其它小  相似文献   

13.
科技活动是中小学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初中科技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学校里学生使用信息科技来学习华文的情况看,目前无论进行任何方式的教学,都离不开输入汉字的重要一环.解决学生输入中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使用手写辨认输入法(手写笔)可以让学生练习笔顺、笔画、部件、部首,对于汉字自动认知的建立很有帮助,所以老师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信息科技(手写笔)在华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手写笔在中文输入法上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学习乐趣,而且手写笔在教学中对华文书写能力程度强、中、差的学生帮助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信息科技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协作以及创新的能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在线学习小能手——欢迎援鄂医疗队员回家”项目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明晰目标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主题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分解任务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必备环节;学生自主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典型特征;有效评价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 推进创新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建设,合理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域,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引领正确的活动导向,是加强创新素质培养力度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协调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和完善科技活动的硬件、软件的建设,加强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明确小学信息科学课程的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案例探讨"学生探究"式教学方式及具体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学校,也是郴州市首批实验室工作一级学校、湖南省科普文明大院和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学校领导积极装备改造了科学实验室,加强了实验室与仪器室的建设和管理,并采取了有力措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我校在与海军工程大学五系五十三队开展共建活动中,共同创办了集思想品德教育、国防军事教育、挫折磨难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技文化知识传授等为一体的“少年军校”,以此为载体,努力闯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这种共同施教,合作育人活动方式,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及领导的好评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共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活动方式,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影响学校教育教学,使学生在活  相似文献   

20.
技术设计是科技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从技术设计概念入手,从脑科学与科技能力培养、技术设计对科技教育人才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了技术设计课程对科技教育人才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教育中必须树立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