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尹协康 《视听界》2002,(6):20-20
笔者在10年间,直播操作或组织参与了三次异地采访,感慨良多,取其点滴,求教同行。一、围饶当前中心工作确定异地采访的大主题。围绕本地中心工作,通过异地采访,用“他山之石”作为宣传上的一种补充,也不失为一种取经之道。这就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当前中心工作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来组织异地采访,做到有的放矢。今年初,我们拟定异地采访计划时,曾把发展个私经济作为主题。因  相似文献   

2.
异地采访,顾名思义,指的是记者到分工以外地区的采访及常驻某地采访的统称。就地市报而言,可能更多意义上的异地采访是指在报社的统一策划和组织下,侧重某一专题沿着预定线路进行的采访活动;而对省级以上的媒体,则更多意义上是对异地突发事件及重大题材的采访,尤其是驻站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3.
对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外宣记者来说.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主办。各地方电视台承办的全国异地采访活动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而走过了十五个春秋的全国电视异地采访也因其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大型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4.
江坪 《新闻实践》2006,(3):29-29
异地采访,是传统媒体经常组织的采访活动之一。这种“异地”,有省内各地,也有全国各地,但次数不会很多,规模也不大,而在2005年,网络媒体开创了到各地采访的记录: ——涉及地区广。安徽、重庆、江西、山东、河南、福建、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6.
异地采访,是跨越省界到一个你不熟悉的环境里,存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采访任务,那么,如何能够突破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陌生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采访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7.
易地采访由于客观奈件的不同,存在一些特殊的创作规律。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异地采访的特殊创作规律进行一些探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到6月,根据报社党委的安排,我们老中青一行3人,奉命采访西部大开发。从前期准备到采访归来,历时3个月。行程8万里,走进了新疆、青海、内蒙古、重庆、陕西5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回首3个月的采访经历,我们体会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就是在大规模的异地采访中,要让新闻报道出新,就必须让创新意识融入血液,在策划、准备、采写、编发的各个环节上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一句  相似文献   

9.
面对异地大新闻,地方媒体记者走出去是必要的,但怎么走是个大问题.因为异地采访不仅是报道异地事,更要寻找与本地的外在、内在联系,让新闻事件贴近本地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张毅 《新闻传播》2010,(4):59-59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快速完成千里之外的异地采访?如何准确的将当天所发生的新闻画面传回电视台?网络为新闻提供依据,网络为及时发回新闻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被新闻记者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形式,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流行开来后,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许多新闻记者都会用此手段采集大量素材并在随后集中推出,几乎年年引起轰动。这些年,这种手段虽然不再像民生新闻勃兴之初那样被作为收视率的“必杀技”在电视新闻节目天天采用,  相似文献   

12.
我自1970年起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历经过多次采访活动,最难忘怀的要算是在黑龙江日报政教编辑室期间,远赴祖国南端的西沙群岛对守岛部队的那次采访,至今回溯起来,仍然犹如清新的南海之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从今年4月16日起,北京晚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了大型系列采访报道——“光荣之旅80年”,沿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迹,从党在80年间经历的一个个曲曲折折、风风雨雨,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具有影响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关口的发生地,确定题目,结合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展开采访和报道。 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北京晚报从各个部门先后分三批抽调了30余名中青年编辑记者奔赴祖国各地,是北京晚报有史以来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异地采访活动。这次…  相似文献   

14.
杨鹏 《青年记者》2010,(12):57-57
从2006年至今,笔者陆续采访了数十位外国友人。几年下来,通过自身的采访经历和一些同行的采访过程,笔者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外交无小事”,涉外采访虽然不是正式的官方外交行为,但在和外国友人的接触中充分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对采访者来说仍是十分必要、十分基本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我干新闻工作已有34个春秋,不说采访中的甜酸苦辣,就说遇到的险情也不少,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可有几次采访中遇到的危险情景,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手段,成为当前新闻界热门话题之一。隐性采访的可行与不可行,各方人士各执一词。笔者就大家的讨论加以整理归纳,并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将隐性采访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如今被新闻界评价为:“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是相辅  相似文献   

17.
干了30多年记工作。采访的人和事不计其数,但有一件事至今使我难忘,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9.
韩凯 《新闻天地》2005,(10):19-21
这次采访是艰难的,犹如历经了一场激烈的恶战,虽时间过去将近五年,但至今回想起来,仍恍如昨天。  相似文献   

20.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