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青年记者,究竟如何把握自己,勇敢地踏上跋涉之路,许多老记者、名记者皆有成功之经验,我只能谈一些跋涉途中的酸甜苦辣,和青年朋友们共勉。痴志——历史感——责任感古人有句名言:“好之不如痴子,不痴不能成才”,“书痴者文必工,气痴者技必长”。我对记者职业的痴志开始于少年时代。初中时一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无论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还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尽管成功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执着、顽强、一丝不苟、一往无前的精神。《聊斋》作者蒲松龄把这概括为一个“痴”字,他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孙忠靖,对于所从事的新闻摄影工作,就有一股“痴劲”。38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炼就了一手过硬  相似文献   

3.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4.
好多初学写稿的同志,常常爱打听写稿有什么“秘诀”。依我看,要有“秘诀”的话,第一条是痴迷。就是说,热爱新闻报道工作,而且还不是一般地热爱,要热爱到入痴入迷的程度。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留下了关于“痴迷而成才”的名言,诸如“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天才就是顽强的入迷”等等。在实际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迷,也都需要迷、若干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就是从这迷劲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孩子,书也是最直接、最便捷汲取知识的工具,念书考学更是他们成长、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网络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城市里中小学生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了“网络阅读”;然而,在广袤、贫穷的西部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连读书都比较困难,处于无书可读的境地。他们同样渴求知识,渴望读书。如何满足他们这一起码的阅读需求呢?本刊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希望这一问题能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0.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11.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12.
弘扬敬业精神是做好采编工作的前提邹韬奋同志曾经说过:“我深信无论什么事业,非干到‘痴’的程度,决干不好。”笔者认为,这个“痴”,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党报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手段是采编新闻,而要做好采编工作,没有一种对新闻事业的酷爱和追求,没有一种“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劲头,没有一种吃苦耐劳、敬业乐业的精神,是绝对干  相似文献   

13.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14.
邯郸日报社社长黄勤对读书学习有着颇深的理解。他总是在夜阑人静之时,倾心阅读,有时不舍昼夜。他常说:“为士者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书。这一古训,深藏在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感没有较高层次的知识修养,愧当报社一把手。”黄勤认为,只要灵活运用书中的知...  相似文献   

15.
“读书”─—报纸的机关新园地王治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世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书的价值,读书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读书,人们自古呼唤着它,但都没有今朝今世呼唤得如此响亮高吭...  相似文献   

16.
动态集装箱     
父母读书习惯好坏影响下一代儿童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的不良读书习惯已影响到了他们的下一代儿童,尽管绝大多数成人和儿童都相信,读书是进入大学校门和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关键;但大约仅有16%的15~17岁的青少年只是因为爱好而经常读书。调查也表明,父母喜欢多读书的,孩子也会读很多书,但大约只有21%的成年人可以归入“经常读书”一类。学术基金协会的莉莎女士说,即使父母不怎么爱读书,他们也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寻找感兴趣的图书。调查还表明,儿童不喜欢读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常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调查认为,父…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句名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们的祖先也告诉我们: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并说“开卷有益”。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更是充满激情地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真正能够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也正是在这些名言警句的警醒和感召下,一代代文人志士发奋读书,埋头于精典,致力于学问,用他们的辛勤与智慧,续接着人类进步的阶梯,把人类从蛮荒时代带到现代文明世界。  相似文献   

18.
钻书     
记得全国高考时曾出过一道“看图著文”的语文试题:一个浮躁的人负镐挖井,身后已经留下了许多深浅不同的坑——有的刚蹭破地皮便挪窝;有的挖了没膝深又易地;有的甚至挖得与泉眼仅一镐之距,仿佛已可听到镐尖下的汩汩水声,又不耐烦地罢镐另寻新地场了……由此想到孟夫子关于求知的一段话:“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读书,没有顽强坚韧、不骄不躁的钻研精神,也会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功亏一篑。钻书,是一种精力高度集中的思想境界。人的注意力象聚光镜那样集光束于一点,能避开种种干扰,钻进书中去。邓拓同志曾把巴甫洛夫学说引用到读书中去,说明“钻书”是一种静心绝虑、统统忘掉书外的一切的境界;是象久旱的禾苗遇春雨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生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抓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知图书选择为何物,有的有兴趣于未来研究某一学科,但不知怎样开始积累资料,更有甚者,到书店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到了大图书馆更不知道借哪一本书为好。真个是彷徨在书山之麓,书海之滨,找不到登越的途径,摸索在书墙的迷宫之中,找不到珍贵的知识宝藏。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说明,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别忘了让他们学一点目录学知识。众所周知,目录学是查明、鉴定、记载、条理、介绍图书和导引阅读的科学,清代学者王鸣盛曾在《十七史商榷·卷一》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他还说过:“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  相似文献   

20.
淘书滋味     
一在一些前辈学人的书话里,常记载有他们于琉璃厂、夫子庙一类旧书集散地,“过屠门而大嚼”的雅事,前辈们言之津津,后学晚生如我者,每每艳羡不已,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近年来,书价疯长如草,碍于羞涩的阮囊,逛书店时,为了避免“过宝山而妙手空空”的尴尬和失落感,我对专卖时令新书的柜台只在五公尺以外保持敬意,加之近年来我的读书趣味也有所改变,由侧重涉猎“经典”、“名著”一变而为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