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诸”字除作代词用(如“诸位”)外,通常作“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来用,还有个别地方作为语气助词(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两个语气助词连用,意为“大概”;又如《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和“诸”都无实义,两个句子意为“日月照临下土”)。  相似文献   

2.
一、领略“岭”之温柔 1.找区别、解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根据第一句话“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找出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的不同之处。(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秦岭的“岭”是“云横秦岭、孤峰  相似文献   

3.
“诸”是文言词,可作代词、代词兼介词、代词兼语气词。“诸”可以理解为“之于”的合音,用在动词之后。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常介绍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等。例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把它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相似文献   

4.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5.
一、《左隐五年传》:“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断句及标点误。(43)面 沈玉成《左传译文》(9面)据此译为“鸟兽的肉摆不上宗庙的癸器里”当前诸注本俱认为“之肉”的“之”字相当于“的”字,以致断句误。考察文意与语法,原句应解为“鸟兽,其肉不登于俎,(其)皮革……不登于器,则君不射。”这本来是假设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显得简练明确:这里“鸟兽”(后加逗号)一作其的前词二作“谢”的提前宾同,比普通句法用字省而达意明,原来此“之”字应训“其”,“之肉”即“其肉”。 “之”训“其”,当有所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表。”言殷其即丧也。  相似文献   

6.
王清任(1768—1831)是晚清富有独创精神的中医,我国早期以市民阶级为代表的反封建的启蒙学者。他说,“余著医林改错一书(该书刊于1830年)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医林改错》自序)他亲手剖验人体,“亲见百余脏腑”,(《医林改错》上卷“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改正了古人所绘脏腑图形的许多错误。他尊重实践,以“亲见诸脏  相似文献   

7.
揭阳岭是潮汕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重要地名。本文试从“岭”字的本义及“五岭”的多种说法入手,论证“五岭之戍”实际上是秦始皇用兵南方之泛指。“岭”的本义是“山道”。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晋裴渊《广州记》所列五岭之一的揭阳岭的原型是在漳浦县境的蒲葵关。  相似文献   

8.
《挑山工》(小语第八册)中提到泰山三处地名,各有趣闻,现分别介绍如下。回马岭从泰山南麓岱宗坊顺盘道拾级而上,中途立一石牌坊,上书“回马岭”三字。相传宋真宗赵恒(九九八至一○二二)当年去泰山祭岭,乘马登临时,走到此处,盘路越来越陡,山势几乎笔立起来,马不能行,只好策马返程了,故立“回马岭”牌坊。五松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登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是封给松树的爵位。“五松”即指此事,并非松树五棵。而现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有一些合音字,这些字其实分别是另外两个汉字的合音,它的含义也是那两个汉字的合义。例如“诸”是“之于”或者“之乎”的合音。(虽然其中“之 zhī”和“乎 hū”现在的读音合起来,正好是“诸 zhū”的读音,但是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合音字的音,是指古音而言的。)还有  相似文献   

11.
《广东教育》2011,(12):F0002-F0002
深圳市红岭中学是深圳特区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所中学,有深圳“中心城区第一学府”之称。学校创办于1981年,原名“深圳市第三中学”。2006年形成高中部、园岭初中部、石厦初中部“一校三部”的办学格局,拥有110个教学班,5700多名在校学生的旗舰学校。  相似文献   

12.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开始实行于清代康熙末年,普及于雍正初年,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摊丁入亩”是把历代相沿的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于田赋银(即土地税)之中,一起征收。具体说,就是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摊入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谓之“摊丁入亩”,亦称“丁随地起”,或称“地丁合  相似文献   

13.
(一) 赵时春《北虏纪略》载: 古北口之东曰白马关,曰墙子岭,皆缩入古北口之东南。西曰石塘岭、大水峪、罗纹峪、匣儿岭,又西曰渤海所、黄花镇,皆缩入古北口之西南。其山外夹墙,则诸夷华人之逋逃者,曰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居之。众仅合六七百,犹中国山贼也。常盗俺滩马牧,山深险无如之何。虏之折而东行一千六百里,此山之虏遮也。这一段史料确切地告诉我们; 第一,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所领导的是一批“夷华人之逋逃者”,即摆脱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15.
赵昌文 《文教资料》2001,(2):131-133
《史记索隐》 30卷 ,唐河内司马贞撰 ,明崇祯十四年( 1641)毛氏汲古阁覆北宋大字本 ,单行本得以传世。《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云 :“此单行之本 ,为北宋秘省刊版 ,毛晋得而重刊者 ,录而存之 ,犹可见司马贞之旧。”贺次君说 :“今以此本所出正文与唐人写本及北宋残卷比勘 ,信为北宋之遗。其注文多胜于南宋诸本。” (《史记书录》 ,页 4 0 ,商务印书馆 1958年版 )毛晋重刊 ,曾加以校勘订正 ,然其所据何本不得而知 ,现在只能粗知是唐代抄本。笔者曾以单行本与中华书局标点本《索隐》相对校 ,发现 4篇侯者年表的注疏体例很特别 ,兹以陋见就正…  相似文献   

16.
[说明]本文节选自王开岭的思想随笔集《精神自治》(台海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一本优美而深刻的思想作品集,作者王开岭用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个人自由终究要靠自治的心灵和精神来保障。“我无法想像这样的文字会出自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之手,在今天这个尘嚣日上的商业时代,是怎样的使命感使得这颗年轻的灵魂如此沉重,充满了怀疑的精神与批判现实的力量?又是怎样的责任心使他自愿承担起如此深刻的思想重负,独自坚守着精神良知的家园去表达如此悲怆的生命血性”(王淼《一本真正的书会让人感到沉重》)?选文是王开岭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对华盛顿这一生命“个体”所作的凝视,对这位“美利坚之父”的人文信仰和建国理念所作的追忆与思考。(见南师附中《中学生文化论文选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相似文献   

17.
“公诸于众”被当作一个词组来使用,近来在报刊杂志中屡次出现,例如:“在报纸上,把那些破坏治安的人和事,把那些勇于和这些人作斗争的先进人物用新闻公诸于众,有助于除邪气,树正气,对社会治安只会有好处.”(《新闻战线》1979年第三期13页)“总理和陈总的讲话,终于公诸于世.”(见1979年11月18日《南方日报》)揣摩文意,“公诸于众”或“公诸于世”,都是把某事公布给人们知道的意思,用意是好的.但笔者觉得,“公诸于众”这样的组合似欠斟酌,原因是“诸于”连用不合规范.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这些词汇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古代汉语中的部分意义,有的含义扩大了,有的则缩小了.拿“诸”这个词来说,它在古代汉语中含有的“之”“于”“之乎”“乎”等意义和用法,到现代汉语已经消亡.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诸”除了“诸位”“诸  相似文献   

18.
选文一:(十三年)冬,晋荐①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②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③,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④,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⑤,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选文二:(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相似文献   

19.
泛舟之役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日:“重施②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③,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日:“天灾流行,国家代有④,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日:“其君是恶⑤,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日泛舟之役。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面各文言语段 ,按要求答题(一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 ,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1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C 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D 聚室而谋曰 斯是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