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大学生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其心理健康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每年因为各种问题而自杀的人有增无减.大学生的自杀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所遭遇的心理危机,无论对于维护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权利,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国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国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干预策略,为大学生的自杀预防以及学校自杀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研究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为自杀的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五学生1300名。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5.31%,不同年级在自杀意念检出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P=0.002)。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高校学生工作应该从传统的关注新生心理健康向同时关注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转变。  相似文献   

6.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症的防治,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恰恰相反,目前我们社会、学校和家庭却很少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症的防治,造成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发展。青少...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陕西省在校大学抑郁症、焦虑症的现状,为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提示管理工作者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采用流调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其自编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人情况、爱好、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至四年级430名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显示陕西省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比较严重,不同科系、不同成长环境、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等的因素影响比较明显。由此可见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普遍存在,并且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已经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有病理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及早发现和进行危险性评定,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越来越多患有抑郁症的中学生带病在校就读,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更好地给这部分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促使他们早日摆脱阴霾,从心理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医院六个方面,就学校心理教师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对在校抑郁症学生开展干预工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预防和危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I-90)、Beck抑郁问卷对我院124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探索自杀意念与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0.25%的高职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略高于男生,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应制定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降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为高校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校2021级医学新生818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404人(A组),未开设此课程的有414人(B组)。全部研究对象在课程开设前和结课半年后予以两次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调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表明,A组和B组前后两次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检出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症状增加的检出率更小,而症状减轻的检出率更大。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有较好较持久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据2006年12月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共同推出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同时,另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抑郁症状的流行率.抑郁症成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休学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抑郁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随着研究的推进,心理治疗、临床治疗及其他辅助疗法将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干预发挥更好的疗效;大学生自己及社会支持系统在抑郁症的预防与干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抑郁症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导致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对西南科技大学的在校本科学生的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现状,并分析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方法:对我校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分别选择160名被试对象共640名采用SDS自评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结论:我校在校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偏低,总体抑郁率为25.67%,其中轻度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80.52%;中度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16.88%,重度及以上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2.6%;女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男生;大四年级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某高职医学院2019级新生心理普查中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大部分是家庭原因导致,包括重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陪伴、重男轻女思想,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其他原因。高校辅导员应构建一个从原因入手寻求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策的框架,力求为今后辅导员与有自杀倾向学生谈话打开思路,提高谈话效果,以期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对某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工作普遍存在着“过于依靠专业力量、对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关注不足”的状况.从大学生自杀因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增加对大学生心理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帮助大学生适应性发展问题,提出高校全民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给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为此,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预防大学生自杀,高校无能为力”和“自杀无法预防”;构建三个工作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系统、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系统和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系统;遵循四项工作原则:普及教育的原则、早期识别的原则、及时阻止的原则和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胡德同  黄伯钢  杨芳 《考试周刊》2011,(25):158-159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抑郁状态的评定一般采用专业抑郁量表来测量,不同的量表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降低大学生抑郁程度的有效干预手段,在运用时应注意锻炼强度、时间、项目和频率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杀危机评估包括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缺陷、严重应激事件等)和自杀过程的线索(自杀意念、情绪行为异常等)评估,自杀危机预防关键在于通过心理测验、培训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和心理健康课,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并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